城市化網訊 成都和水都有著解不開的緣,“可以理解為‘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江安湖、江安濕地、三圣濕地、龍潭濕地等“六湖八濕地”湖泊水系規劃并非“橫空一筆”,而是基于對歷史成都自然稟賦的綜合考量。它既是對古蜀水文化的一種傳承,又是一場蘊藏現代生態建設色彩的遠謀。濕地與成都主城區數百萬人口之間,正展開一場新的“遇見”。
“濕地的規劃和建設,對一個城市的作用明顯,很多國家的城市都有這方面經驗。”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教授表示,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如美國、瑞士、日本等都有濕地規劃的個例。
呂斌介紹,倫敦濕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個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濕地公園,距離白金漢宮只有25分鐘車程,“以前這里其實是泰晤士河南岸4個廢棄的水庫,經過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種植水生植物及樹木等方式,才有了現在的面貌。”也是因為這一濕地的規劃建造,給倫敦帶去了正面的改變。例如,水生生物區讓人可以親近水和觀察水生物;由于良好的棲息環境,又吸引大量野生鳥類,成為觀鳥勝地;同時,濕地大面積水域和植被,成為倫敦地區小環境氣候和空氣質量的有力調節等,“這就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模式的典范。”
對于成都“六湖八濕地”的規劃模式,呂斌表現得甚為欣喜。“現在很多城市的規劃仍舊局限于對經濟回報等方面的追求,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間的關聯。”呂斌認為,在人口高達數百萬的中心城區有這樣的規劃,并不是一種浪費,反而是一種促進和諧發展的方式。他解釋說,濕地之所以被比喻為“城市綠肺”,是因為它對城市有著多樣的生態作用,例如減少熱島效應、凈化空氣、潔凈水源等,這些功能對于高密人口地區來說尤為重要,可以創造出更為宜居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濕地同時又承載了蓄水泄洪、應急避難等多樣性功能,屬于對城市建設發展的補充和延伸,同樣必不可少。
“有了環境又具備完善的城市建設,這樣的一座城市自然不會被忽略,順帶打出了一張漂亮的‘生態經濟牌’。”在呂斌看來,成都能夠如此大規模地將生態湖泊水系納入規劃,既是一種魄力的展現,也是一種超前意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