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15時許,鄭州市秦嶺路與北三環交叉口向南500米處,一輛滿載建筑材料的渣土車途徑此處路面突然塌陷造成車輛側翻,車上的建筑沙石傾倒將路邊電力工業學校的圍墻砸塌十多米,所幸當時圍墻里面的操場上并無學生。據附近的市民介紹,這條馬路新修成不到兩年。(5月21日中新社)
近一年多來,鄭州市新修建道路路面塌陷事件屢見報端。新修的馬路變身“路路塌”,這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而類似的事件,也可謂屢見不鮮。從實質上來說,“路路塌”與之前的樓脆脆、樓薄薄、樓歪歪、橋脆脆等有著相同之處,那就是這些都是公共安全事件。每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都讓人膽戰心驚,因為你我皆是潛在的受害者,你走過的每條路、路過的每座橋、住過的每一座房子……若沒有必要的安全保證,的確是很可怕的。
在這些公共安全事故的背后,的確有著太多的真問題,也有著太多的底線沉淪。顯而易見的一個問題是偷工減料,那么問題也跟著來了:偷工減料的錢進了誰的腰包?這些路路塌到底是誰建設的?這些問題只要順藤摸瓜,其實不難發現真相。
而除此之外,這樣的路是怎么經過驗收的,這背后的監管何在?監管部門以及相關的負責人是誰?這理應有一個解釋。自然,置于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這背后有無錢權勾兌等問題,也值得拷問。
對于“路路塌”這樣的現實問題,其社會危害性不言而喻,財產損失、人命都是最直接的威脅,而除此之外,重建也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這同樣是一種浪費。
可以說,無論是路路塌還是之前的樓脆脆、樓薄薄、樓歪歪、橋脆脆,都給人一種極大的不安全感,因為你害怕走的路踏了、走的橋垮了、住的房子倒了。這些,在建設質量得不到保證的語境下,并非杞人憂天的表現,而是確有可能發生的。
遺憾的是,我們見過這么多的路路塌、樓脆脆、樓薄薄、橋脆脆,但大多也只是看看熱鬧,如財產損失多少,有無人員傷亡等。這樣的關注,其實只是最淺層次的關注。
稍微深入一點的分析,也無非是解析這背后的原因,如問題出在何處、監管漏在何處。但很顯然,無論媒體如何熱情,相關的主管部門似乎并無太大熱情,這些年出問題的房子、橋、路面這么多,卻幾乎沒見到有人因此被問責。這樣的現實,或許也是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
就此來說,要杜絕類似的豆腐渣工程,必須將問責制落實到位。以此次路路踏事件為例,不僅應對偷工減料的施工方加以懲戒,還應對負責驗收的監管部門進行問責。而這樣的連續動作,更應成為類似事件發生后的慣性行為。
自然,誠如知名網絡輿情專家呂英杰所言,“若想從根本上杜絕豆腐渣工程,讓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落實到位,讓驗收人員終身負責制成為可能,從目前來看,只有這雙向并舉,工程質量才更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