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2015年是浙江大學進行年度十大學術進展評選的第三年,評選網絡投票啟動第一天就收到“選票”2100余張,每一項進展的評論欄中,都留下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師生的跨界點評(評選網站)。城市化委員會榮譽顧問、浙大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澤院士欣喜地“嗅”到了逐年活躍的學術氛圍,他說,學術生態是高校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公眾的學術欣賞能力,對個體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高校學術聲譽的提升,都至關重要。
科學需要相互欣賞
一場在歐洲小村的音樂會讓張澤記憶猶新:所有的人都西裝革履,演出結束沒有一個人離開,持續地鼓掌。“我看到演出者和聽眾之間的共鳴、欣賞,還有那種眼光,非常激勵人,那是可以讓這些藝術家們為之付出一生的。”張澤說,人們對電影、音樂等藝術有很好的欣賞,甚至是瘋狂的欣賞,文化價值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有很好的關系。這種欣賞的生態關系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對于科學來說,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學術生態。
張澤說,十大學術進展評選的價值導向,就在于營造學術氛圍,讓師生學會學術欣賞。“一個學者,無論他是多么偉大的專家,他都在乎周圍學術生態的回應。有了欣賞的眼光,無論是別人給你的欣賞,還是你給別人的的欣賞,這個世界就會不一樣。有了欣賞,你才能陶冶你自己的情操,鼓勵對方前行。我們評選十大進展,一不給錢,二不給名,更看重的是培養浙大師生的學術欣賞水平。”
科學因公眾理解而偉大
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聯手做出的QLED,提出了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能源工程的專家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提出了巧妙解決污泥清潔并且燃燒的問題;“石頭剪刀布”的研究在最日常的生活現象中揭示了一種深刻的博弈現象……張澤說,今年的十大學術進展評選項目,理、工、農、醫、人文、社科都有亮點,“這是科學家們對于解決國家和社會重大問題、提供人類新的生活方式作出的努力。”
“偉大的貢獻只有在公眾理解之后,才能變得偉大,這是充分條件。”張澤說,科學家做的事,不光要自己理解,還要讓身邊的人懂,讓公眾懂,這樣才能贏得人們對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的尊敬。“好的工作是科學進步的必要條件,公眾的充分理解才是充分條件。”
“對人類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牛頓,如果只把他的思想‘鎖’在腦子里,他就不是牛頓了。真正讓牛頓成為牛頓的,是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哈雷,在他的鼓勵下,牛頓才把他的思考寫成論文和著作發表,讓世界了解了他的思想。”張澤說,聽眾的欣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做“學術聽眾”是學術聲譽之源
學術進展的評選,落腳點就是讓身邊的老師和同學來做“學術聽眾”,了解同事在關心什么,干什么,“集中起來,就是浙大在干什么,浙大人在干什么,集合起來就是浙大的學術聲譽。”張澤說,大學的學術聲譽是綜合的概念,不是靠報告,培訓,談體會就能提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要做好這些,自己才會發展,同行才會發展。形成了尊重科學、理解科學的良好生態,并內化為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學校的聲譽才能更好地提升。”
“今天的社會的已經走到了大家需要相互依存的時代,今天的創新,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制造和市場運作等全鏈條的創新,有了相互欣賞,才會有相互支持和合作。否則,創新就會‘斷鏈’。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里,更需要一種健康的學術生態培養師生的學術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