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17世紀初期到19世紀中葉斷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度過了所謂的“鎖國”時期。在此期間,唯有長崎是對外國開放的城市。雖說是開放的港口城市,被允許入港的也只有中國(清朝)和荷蘭。這種閉關鎖國狀態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末期的1854年。
——閉關鎖國時期的長崎。1639年,幕府擔心基督教侵入日本,除了不會將基督教傳入日本的荷蘭和中國以外,禁止其他國家入境和日本人出國。以貿易為目的來到日本的荷蘭人,被安置在長崎灣中建造的人口島(長崎出島)上,其商業活動也被限定在島內。當地行政部門在港口附近用圍墻和溝渠圍了一塊地(唐人屋鋪)作為中國人的居所;為儲存中國人運來的貨物而建造了人工島,將這作為中國人的商業活動地(新地唐人養物所)。另外,中國人還帶來了當時最新的佛教——黃檗宗。
19世紀的長崎
——開放后的長崎。這種狀態持續近200年后,1854年,日本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壓力下打開國門,閉關鎖國的時代結束了。沿著長崎的港口碼頭形成了外國人的居留地。與此同時,在橫濱、神戶、函館也形成了外國人居留地。這些區域的空間結構與日本傳統的城市空間構造不同。貿易辦公室、商業設施都沿著港口建設,沿海修建了海邊游覽線路、散步小路(Promenade)。這些建筑使用了過去日本所沒有的磚,用西洋的方式來裝飾。因為不習慣東亞的潮濕氣候,西洋人的住宅建造在丘陵地帶。住宅建筑方面,在西方的住宅樣式之上,添加了帶有印度等南亞風情的陽臺等建筑風格。西洋式公園、賽馬場等娛樂設施、人車分離的道路、兩旁栽樹的街道也逐漸完備起來。這是在中國的都城城市建設風格傳入日本(7、8世紀)后,日本再次在城市建設使用外國的方式和式樣。這對此后的日本城市形成、城市的西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19世紀后半期的居留地
——近代重工業城市的形成。明治維新后,長崎最先開始了近代工業的發展。長崎灣外海島的煤礦被開發,人們在海灣的西岸建造煉鐵工廠,也開設了制造大型船舶的造船廠。在外國人居留地中從事商業活動的英國人等對長崎的初期工業化貢獻很大。此外,在長崎灣為中心的舊市區對面(長崎灣西岸)建造了以三菱為中心的重工業企業群。所以長崎海灣東部西洋(荷蘭)與中國的異國文化風情濃郁,海灣西部則近代工業遍布,長崎成為一個有著鮮明特色的城市。
1945年8月9日,原子彈被投到這座重工業之城。現在的長崎從廢墟上崛起,再次成為重工業城市,同時它也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旅游城市,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