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一項事業是否成功,有很多評價和衡量的標準。其中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是不是“人越來越多”。“該來的人”是不是一個一個都出場了,這就好像是搭起一方水泊梁山的舞臺,108位英雄就會一個一個如過江之鯽在恰當的時候精彩亮相。一個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從最初的謀劃創意到規劃設計、投入運營、營銷推廣,需要眾多不同行業的專家、行家、企業家的投入和參與,需要精彩紛呈的智慧碰撞和知識匯聚,更需要激情與勇氣的相互砥勵和傳遞放大。
在順德北滘,從2009年幾家企業進駐開始,迅速顯現出一種“人越來越多”的“風云際會”的勢頭。假如我們將前來北滘的各級黨政領導、設計大師、校長教授、藝術家、傳媒界人士和金融、產業、規劃、管理等各方專家的名字列出來,那將是一個出乎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的英雄會。
李德志與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
在眾多匯聚廣東工業設計城的名家大師中,英國皇家特許設計師協會終身資深會員、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產品設計專家、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李德志是不得不說的一位。李德志教授早年曾求學海外,返港后一直從事工業設計工作,具有豐富的產品及汽車設計經驗。其創辦設計顧問公司超過20年,獲獎無數。后來,李教授將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帶回理大設計學院,將其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體現于他所統籌的“嶄新應用設計學碩士”課程中。李教授在教學科研之余還在多家跨國品牌、香港及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從事設計顧問工作,提供以設計為主導的產品企劃方案,以戰略設計驅動創新,致力于幫助企業擴充客源、提高盈利并逐漸轉型。
2009年秋,李德志正式接受順德區北滘鎮政府的邀請,擔任廣東工業設計城顧問,將在區內產業發展規劃、工業設計教育培訓、本地制造業與國際產業資源接軌等方面提供戰略性方案。“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是落實上述工作的實體。該中心將以創意產業經濟為核心、金融資本為紐帶,集聚國際金融資源,促進區域產業經濟立足于中國,將“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智造”,走出亞洲,與世界經濟同步前進。
李德志教授的加盟和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的成立對廣東工業設計城未來發展的意義非同一般。他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理念,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和理解。一般而言,創新產品的誕生,總要經過概念、制定戰略、設計、修改再修改、制造雛形、小批試產、量產及營銷等階段。由概念至試產,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研發流程,當中包括產品和服務開發、技術創新、用戶調研等過程。李德志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驅動創新的是設計而非技術,所以要關注和理解企業的限制,然后為他們設計適合其自身的創新方法”。這也正是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的基本理念。正如李德志所言,“企業家對設計價值的認識比設計能力更重要。”
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具有一套先進成熟的戰略設計理念和方法,并在國內外具備強大的專家網絡,包含了戰略設計專家(探求新的營商概念),調研專家(挖掘用戶的需求)、科研專家(研究配合創新產品需要應用但不一定高成本的新技術)、各類專業的設計師(設計滿足用戶需求的各類產品)、產品模型制造商(制作和修改產品雛形)、小批生產商(小批試產)、以及在如此復雜的創新產品開發流程中不能缺少的跨專業設計管理人才,以配合產業的需要和未來發展,通過其產學研的整合創新平臺,有效探求全新商機、開拓全新市場、研發創新產品和服務,以實現全新的營商模式。
2010年7月26日,粵港產業創新設計中心“產業創新設計工作坊”正式啟動,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長胡啟志,中共北滘鎮委委員、鎮經濟促進局局長霍炳朝,北滘商會副會長黎鏡波出席了開班儀式并分別作了講話。這次培訓班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領導、負責創新產品開發與設計的主管和創新產品的設計團隊,參與培訓的人數達到56人,不僅吸引了北滘及順德其他街鎮的企業踴躍參與,還吸引了南海、中山等周邊區域的企業。這次培訓也摒棄了傳統的單向講授方式,采用香港高端大學MBA課程和工作坊的授課模式,旨在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參與者的創意思維和執行創新的能力都得到較大提升。培訓根據企業管理者和設計人員的實際需要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與方式:企業管理者奔赴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與香港設計人才進行溝通交流、聆聽香港專家的融資戰略,同時到香港頂級商場圓方廣場進行實地案例考察,進一步了解設計在創新產品及服務上的應用;設計人員的課程則采取香港設計研究生的工作坊模式,通過課堂的互動交流和自主創新,開展頭腦風暴、討論分析,最終提煉出極具創新理念的四個設計方案,有足不出戶可知天下的家庭資訊系統、實用性極強的調光玻璃、功能強大的“美食家”未來廚衛家電、人性化的局部空間小家電等。
怪杰石振宇和A-ONE
石振宇永遠像一個老頑童般精力旺盛,被譽為工業設計界的怪才,雖為清華美學院的老師,卻絲毫沒有學院派的做作和矜持,反而滲透著年輕時當工人的穩重和自信。一身隨意的休閑裝,手里夾著一根香煙,眼里不斷閃爍著發現的敏銳光芒,對于如日中天的家電大鱷,他也常有微辭。這就是石振宇的標準扮相和皇城根兒文化孕育出的“范兒”。 他那種不羈的個性不僅在園區而且在工業設計界都是出了名的,但也有人這樣評價石振宇,“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知道怎么做中國自己的東西”。
石振宇在北滘京798有自己的設計工作室——A-one,在順德工業設計園的機構延續了這樣的名稱。在英文26個字母中A是打頭的,而英文one則是第一的意思,石振宇和整個A-one團隊的志向不言自明。在這支隊伍里,不僅有清華,還有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和廣州美院三家中國頂尖美術學院的參與。石振宇雖然“憤世嫉俗”,也不乏“識珠慧眼”,否則他也不會把自己一年將近一半的時間放在了北滘。
從接觸中國第一臺家用冰箱、第一個剃須刀、第一臺電風扇的設計工作開始,石振宇就在這個行當里摸爬滾打。他給歐博音像設計的水滴系列和紫禁城系列產品在歐洲賺足了外國人的眼球,著實給中國工業設計界爭了光、露了臉。在一篇題為《設計是一種責任》的采訪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在上海國際高級音響展上,一位定居中國的德國老人在水滴音響的展位旁坐下不走了,堅決要求買下這款一見鐘情的唱機。由于設計還在修正中,石振宇拒絕了老人的請求。但老人并未放棄,堅決要求把這款音響借回家去聽兩天。
汪洋的轉型升級這把火在石振宇看來非常及時,順德現在搞工業設計勢在必行,他認為,順德制造的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產品在外觀和功能上區分度不高,企業用于設計研發方面的資金較少,這樣以量取勝的發展戰略只能造成質劣價低的后果。以其對于工業產品苛刻的態度而言,那無疑在大量生產垃圾,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在他看來,家電產業巨大的工業產值意味著超低的附加值和超高的資源消耗。
石振宇來北滘總有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覺,他從一開始就以一種反常規方式在詮釋著工業設計。他的設計場所與一般的工作室無異,雜亂無章,但其中總有一兩件看似有趣的玩意。墻上掛著個“抽象”的辦公椅,像個皮影戲的木偶,胳膊腿都能隨意拉扯,通過形象化的模擬,石振宇希望搞出一個“為坐而設計”的椅子。與一般人的理解不同,他從來不覺得椅子之于人的意義僅僅是“坐著”那么簡單,西方人希望坐著“舒服”,于是發明了沙發,而在中國人的習慣中,與“正襟危坐”匹配的只能是太師椅,那么,西方式的“舒服”體驗與中國人對行為的文化傳遞能否有機地結合和嫁接呢?
桌上還擺著一個被拆卸了的豆漿機,外殼和內膽已經被分離了,同樣被拆卸的還有幾盤來自中國南北滘各地的石磨。這是石振宇的另外一個思考。我們現在使用的白色家電基本屬于舶來品,這本身就是外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以豆漿機為例,石振宇覺得豆漿機做出來的豆漿與小時候喝過的豆漿不是一個味道。這其中的根源在于工作原理,現有的豆漿機采取的是“快刀斬黃豆”的方式,而中國傳統的豆漿則是通過石磨先碾壓后研磨的方式慢慢將“豆”變成“漿”。這個過程中蛋白質和維生素發生的微妙變化,是千百年來中國飲食的健康之因。可是在享受西方家電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傳統的中國飲食方式也與我們漸行漸遠。所以,石振宇在大聲呼吁,“應該開展針對中國人的行為習慣研究”。
在國外,許多知名家電企業每年都有大量經費投入關于人的各種行為習慣研究等領域,而廣大的中國消費者只能以“被動”的方式接受這樣的產品。同時,國內很多家電企業還都在為了保證市場份額和微薄的利潤而競爭,來不及考慮和從事這樣主動超越的事業,所以,石振宇也清楚,在國內,這類長遠的事業只能由政府來推動,而順德工業設計園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這也許就是他到順德來的最大目的吧?!
石振宇深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將是一個長久的奮斗過程,而其中人才的培養又至關重要,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傳遞技能,更是一種理念的傳播。也許深受當年國營工廠里師傅帶徒弟模式的影響,石振宇的身份角色也與目前高校里的“老板”有本質的區別。雖說在設計理念上,石振宇總有大膽前衛的創新和突破,但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則顯得更為傳統和恪守職責。他愿意和自己的學生待在一起,無論在設計園的工作室還是在食堂,偶爾也會與學生調侃兩句,盡管如此,石振宇的學生還是相當怕他,因為他對學生的嚴格不僅是形式的,與一般課堂上的知識培養不同,石振宇對于動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他始終覺得,單純強調學生的專業成績,忽視其實際動手能力,對于工業設計教育是一大誤區。他覺得,在一般性的產品設計流程中,90%的過程被浪費掉了,制造業企業關心的只是最后的10%,但那被忽視的90%恰恰是工業設計教育最需要的。
發展工業設計不僅對于北滘,而且對于順德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產業,以至于剛起步時根本找不到對口主管的部門。邵繼民之前在經發辦負責科技發展,因此順理成章地在原來的科技系統尋找資源。到廣州與童慧明教授的接洽就是借用了原來的渠道和信息,而這時童慧明、石振宇等人正在籌建A-one,他們起初選址廣州天河,一方面租金昂貴,另一方面缺少設計氛圍。邵繼民的到來為A-one找到了一個新家。
嘉蘭圖的突圍
2009年,嘉蘭圖自主設計的兩款老人手機“CP09”、“CP10”獲得德國IF產品大獎,這款針對特定人群自主設計開發的手機為嘉蘭圖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同時也為嘉蘭圖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轉型提升路徑。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丁長勝還希望以此為契機,將嘉蘭圖打造成一個老人用品專家。應該說,嘉蘭圖的加速轉型也是市場“倒逼”的結果。2006年,一款手機的設計訂單報價是15萬左右,而到2009年,這一行業的平均報價已經跌至4萬—4.5萬。隨著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設計行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成立于2000年的嘉蘭圖就經歷了設計行業的這一起伏過程。嘉蘭圖也曾嘗試過一些突圍方法,比如拓展業務領域,除了服務手機產業外,還涉足家用電器、通訊終端、醫療儀器、工業設備、玩具等領域。雖然業務領域拓展為嘉蘭圖獲得更多的設計訂單創造了條件,但戰線過長同樣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細分行業的復雜性讓嘉蘭圖有些力不從心,使其又將發展重心放回了他們最為熟悉的手機設計領域。
2006年,一個客戶委托嘉蘭圖設計一款老人手機,嘉蘭圖對客戶的諸多設計想法提出了異議,然而客戶并不接受這些意見,堅持要求嘉蘭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這一次倒逼得嘉蘭圖不得不考慮,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認為合理的設計呢?從過去提供設計方案到現在將方案轉化為真實的產品,并尋求一定渠道銷售最終實現產品價值,嘉蘭圖的身份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但這也許成為未來很多工業設計企業發展壯大的路徑,工業設計的內涵和本質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豐富和鮮活。在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輩出的時代,中國工業設計除了提升自身的純設計水準以外,需要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其他知識。一流的設計需要一流的設計師,而優秀的工業設計企業可能更需要全面的企業家。
客觀地講,設計公司進入制造業絕對是“驚險的一跳”,在資金和市場方面都身單力薄的設計師,一旦進入自己本不熟悉但已經拼殺得尸橫遍野的競技場中,真是群雄環伺、險象環生。有機會在手機市場上搏出一桶金的嘉蘭圖,開始從容地開展他們真正要做的事情:從對消費者需求的研究出發,開發出令市場意想不到的新產品。丁長勝和他的副總陳健、楊凌來到了北滘,他們的目光瞄準了國內白色家電的航母美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