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如何補上農村教育的短板,這一問題為許多代表、委員所關注,包括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委員在內的多名代表、委員認為,這些年來,盡管農村教育一些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農村和城市教育仍存在不小的差距。(3月11日新華網)
農村教育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教育、社會問題,農村教育既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以及農村文明程度的增進,也關系著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教育搞不好,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整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均衡、健康發展。同時,農村教育問題也是一個關系著社會公平正義與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的問題,如果農村地區教育享受不到合理的經費投入與資源配置,就談不上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梢哉f,在當前,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已刻不容緩。
當然,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村教育非常關注,也曾下大力氣,在人力、財力、政策上予以扶持,可以說,相比以前,農村教育無論是在師資力量、基礎設施建設、適齡兒童入學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相比城市,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事實上,近年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加大了。而日益加大的城鄉教育的差距事實上進一步助長了教育的不公平,進而導致城鄉在升學、就業乃至未來資源占有與配置的不平等,在這種不平等的倒逼與影響下,鄉村教育日益萎縮、鄉村社會日漸凋敝,令人堪憂。
可以說,城鄉教育在教育資源、教學質量、師資力量以及教育環境上的差距是根深蒂固的,這種差距使得政府僅僅實現城鄉之間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表面平等還不夠,對于農村教育,政府應給與“肯定性保護”。
所謂“肯定性保護”,是指對弱勢群體以及長期在資源配置上占據劣勢的群體給與特殊的保護與傾斜性的優勢資源配置?!翱隙ㄐ员Wo”的理論基礎是,某些弱勢群體因為長期資源匱乏以及身處弱勢地位,在文化、組織性、素質修養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缺陷,單純地資源的平均配置并不能抵消他們固有的缺陷,使他們獲得真正的平等,所以必須在資源配置上予以優勢傾斜。“肯定性行動”事實上是對弱勢群體過去所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一種補償,是以數量上的不平等實現質量上的平等。“肯定性行動”已為很多國家所采用,成為政府保護弱勢群體平等權利的一種常規手段。
就我國農村教育而言,由于我國城鄉環境根深蒂固的差距以及城鄉教育資源配置長期以來的不平等,即使目前城鄉教育領域享有平等的資源配置,城鄉學生享受平等的機會選擇,也很難保證他們事實上的平等。例如,在以分數錄人的高招制度下,表面上來看,農村學生享有與城市學生平等的機會選擇,但很顯然,由于種種原因,表面上看來平等的機會選擇事實上并不平等。
所以,就此而言,對農村教育給與“肯定性行動”很有必要。如此次“兩會”許多代表、委員所關注的“如何留住農村教師”的問題,解決之道就不能僅僅是實現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與城市教師表面上的平等,而要考量農村教師更惡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更大的工作壓力,從而保障他們享有比城市教師更高的工資收入。如在升學考試上,僅僅保證農村以及貧困地區的學生享有與城市以及發達地區的學生同樣的選擇權利還不夠,更要考慮他們因成長、教育環境受限而形成的固有的思維局限與知識缺陷,在高招資源配置上對他們予以特別的傾斜。可以看出,“肯定性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城鄉教育在質量上的平等。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顯然已經意識到對于農村教育“肯定性保護”的必要性。我們期待政府這樣的表態能助推建立一個在質量上更公平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