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公布了最新2014年財政收支情況: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4.99萬億元,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萬億元,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長3.2%。據悉,賣地收入超預期17%。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地方賣地收入屢創新高,顯示地方政府仍嚴重依賴土地財政。(2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
眾所周知,2014年是中國樓市不景氣的一年,或者說進入了調整周期,可以用“暗淡”、“低迷”等不景氣詞匯來形容中國樓市,不僅三四線城市房價與交易量雙雙大跌,就連一線城市房價也出現首次下跌。為此,大多數城市通過取消限購、限貸以及補貼購房等措施挽救樓市。
而且,有數據顯示去年某些月份,土地交易宗數與土地出讓金總額出現下降,給人的感覺是土地市場在去年也不景氣——由于房屋與土地穿著“連襠褲”,樓市拖累土地市場,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但很多人恐怕沒有想到,算2014年“年賬”之后,土地出讓金收入非但沒有下降,相反還在繼續創造新高。
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總金額為4.1萬億元,首次超過4萬億元。而2014年這一數字高達4.26萬億元,繼續刷新數據。一些人可能會不理解,去年中國樓市不景氣,為何土地還會大賣?筆者以為,這要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有學者認為,2014年地方財政收入下滑,中央對地方發行債務有嚴格限制,加上平臺清理,地方政府只能從土地出讓收入上打主意。也就是說,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地方政府更依賴于土地財政,所以千方百計去賣地,推動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數據顯示,去年地方賣地收入超過地方財政收入一半,也是證明。
除供應端推高土地出讓金收入外,還應該從需求端來觀察。雖說去年樓市整體不景氣,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放松限購、限貸以及降息等多種因素刺激下,很多開發商不僅有了拿地的本錢——既有銷售回款也有融來的資金或者貸款,而且信心增加,加上對市場預期有所改變,所以,拿地熱情逐漸升溫。
尤其是一線城市,在去年11月到今年年初,土地市場升溫比較明顯,甚至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繼出現“地王”。所以,需求端的變化也推動土地出讓金收入創出新高。據悉,2015年開年半月不到,四個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金就已超過200億元,樓面地價也創出新高,這說明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仍在升溫,但三四線城市則不太樂觀。
其實,分析去年土地大賣不能忽視一個原因,即去年8月開始的土地出讓金“大審計”能“倒逼”土地出讓環節規范操作,并促使土地出讓金應收盡收。過去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違規、變相減免土地出讓金、用地單位拖欠土地出讓金等問題屢屢出現。去年土地審計風暴刮起后,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土地出讓金流失。
筆者以為,去年土地大賣并不等于今年也大賣。雖然在財政收入增長放慢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更依賴于土地財政,更有賣地的動力,1月份百城房價止跌反彈跡象也已顯現,但考慮到樓市庫存高企,可以說,2015年中國樓市與土地市場的前景都是未知數。
為此,地方政府應該早日走出土地財政泥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創新驅動去拓展新的財政收入來源,如果繼續依賴于賣地,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對于開發商來說,對2015年中國樓市不必悲觀,也不能太樂觀,還是謹慎拿地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