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書記郭金龍參加順義代表團審議時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北京“就自己講自己”已經走不通,今后必須把北京的發展融入京津冀。這并不是說北京要因此被動付出什么,而是要主動融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犧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1月26日《新京報》)
一個開放的區域,本來就應該合作共贏,而不是自拉自唱。北京市此次表態要走出“就自己講自己”的怪圈,“主動融入”京津冀,值得贊賞。事實上,這也不是北京市首次做這樣的表態。相信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逐步深入,有關各方會越來越認識到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并戮力而為。
多年以來,京津冀區域融合盡管調門很高,卻舉步維艱,三地之間的競爭遠大于合作。這其中,除了地區之間本來就難以完全避免的資源爭奪與利益摩擦外,根本原因還在于認識上存在誤區,沒有能真正走出“小我”,融入“大我”。三地依然習慣于各自為戰,即便是河北有合作的愿望,但在京津兩大直轄市的遮蔽之下,很難達成共識,其結果自然是整體上的發展乏力。
以京津冀協同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交通為例,多年來受阻于“斷頭路”。據河北省交通部門披露,目前,河北省與京津地區對接的高速公路、國、省道“斷頭路”達2300多公里。許多道路河北這邊已經建好多年,而北京方面仍停留在規劃階段。最典型的就是燕郊與北京之間的道路,一條潮白河,阻隔了兩地的順暢通行。而道路“斷頭”的深層原因,據說主要是通州方面擔心道路修通以后影響房價。
其他諸如港口布局、產業發展也大都如此。有專家曾指出,三地都在構筑各自的城市體系,發展各自產業,培育各自腹地,建設各自的出海口。這種惡性競爭的結果,是京津兩個直轄市發展愈發超前,而河北卻陷入“燈下黑”的難堪局面,進而影響了整個區域的發展。
2013年底,上海交大發布的《城市群藍皮書》顯示,中國三大城市群綜合指數排名中,坐擁全國政治中心、兩大直轄市,以及智力資源密集、高度國際化的京津冀,卻不敵珠三角與長三角,黯然墊底。不少專家也指出,京津冀痼疾纏身,中心城市“空吸”嚴重,城市體系不完善,產業同構和產業鏈斷裂并存,河北綜合承載力脆弱……
因此,若要真正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破除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改變三地各行其是的慣性做法,真正從區域共同發展的角度考慮自身的定位。若河北繼續粗放發展,則京津也不可能有更清潔的天空、更充足的水源、更穩定的發展環境。這已經不是京津帶不帶河北玩的問題,而是三地必須共存共榮的問題。
而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就自己講好自己”,沒有腹地、沒有產業延伸、沒有河北這個巨大的蓄水池,京津也不會保持充足的后續力量。
人們也注意到,進入2015年,北京市已經開始在若干具體的層面開始切實推進京津冀合作,比如,打通“斷頭路”,向河北推進軌道建設,加快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和產業的分流疏解,推動部分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向外轉移,等等。這些扎實的行動在提高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注定會為北京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