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上海兩會上,汪亮、張新生、賀濤等10位市政協委員遞交提案。提案中透露,上海人均商業面積已是香港、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的2至3倍,且未來3年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商業設施“死城”危局迫在眉睫。(1月25日澎湃新聞網)
其實,警惕城市商業設施過剩而步入“死城”危局,在其他城市也曾預言過。最近幾年,隨著商業地產投資熱情的持續高漲,國內商業地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很多項目的經營境況并不樂觀。而素有“消費之城”之首的上海,此次將“商業設施嚴重過剩”納入兩會議題,可見商業產能過剩危機已經迫在眉睫。繼全國部分城市上演房地產“死城”危機之后,下一個“死城”會不會降臨在商業地產頭上,還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按照上海市的10位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提供的數字,上海市商業設施面積已達6650萬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已達2.8平方米,這一數字遠超東京、紐約、倫敦和香港。而據有關資料反映,2015年本市還將有300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將建成后投放使用,其中特大型購物中心還將建成投放36個,預計未來三年上海人均商業面積將迅速突破3平方米。
從上述數據顯示,一邊是現有商業設施產能“虛高”不下,一邊是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硬是將商業建設往高處趕,造成商業設施供求失衡的現狀,不難看出,商業地產的“泡沫時代”已經在預演當中。
當然,造成商業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的下降,消費者在實體消費金額上肯定會隨之下降,或者轉投價格低廉的網購。另一方面,商業地產的不理性投資,過高地預計了商業實施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隨著大量投資主體入駐商業開發市場,導致各區域之間出現低端模仿式競爭,不僅土地集約利用率低,而且造成同質化、重復性建設嚴重,進而加劇行業之間惡性競爭,引發部分散戶、商場、百貨、超市等的關門潮。
另外,網絡消費的異軍突起,讓實體消費備受摧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94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0%,而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比上年增長49.7%,也就是說,隨著網店銷售的快速增長,實體商業零售實為負增長。
因此,政府作為建設規劃主體,需要有剛性的規劃來予以規范布局,盡快將商業規劃納入本全市的總體規范當中,加強規劃編制管理與專業指導,推動建立商業規劃法定機制,莫讓商業地產陷入下一個“死城”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