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22 16:25:5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仇保興
走向生態文明,就要包容小型的、分散的、分布式的、充滿彈性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
有人說,城市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構筑物。再沒有比城市更大的構筑物了,這里面包含著人類許多夢想。
中國為什么提出新型城鎮化呢?它跟傳統的城鎮化有什么區別?首先,不能把城市與農村截然割斷。城鎮化過程中,城市是理所當然的主動角色,但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也要扮演主動角色。當越來越多的人住到城市里,農村資源特別是鄉土風情、傳統文化、自然風物等,會越來越稀缺。這時候,保護好農村也是城鎮化的另一極。
新型城鎮化要關注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越大,規模等級越來越高,聚集經濟的力量越強,疊加的功能也越多,造就的人員環境層次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人向往大城市,因此超大規模城市容易形成一種自我膨脹的趨勢,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中國大規模城市的膨脹速度,比任何一個城鎮化大國都來得更猛、更快,因此,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任務更加緊迫。我們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小城市身上,放在它們的投資環境、人居環境改善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后,八部委即出臺一個全國性文件明確小城鎮建設相關規劃,正是這個道理。
我們已經處在生態文明時代,新型城鎮化要遵循生態文明的發展規律去探索、去實踐。比如,很多地方依然受大規模生產的工業文明影響,追求基礎設施的規模性、集中度,這其實也把風險集中了。走向生態文明,就要包容小型的、分散的、分布式的、充滿彈性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
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城鎮化背后的建筑文化。某種意義上講,城鎮化的基礎細胞是建筑。建筑是不是綠色,能不能傳承中國悠久的文化,可不可以體現生態文明,比提任何口號的影響都要來得實在。我們的建筑必須是綠色建筑,而且必須是找回中國文化自信心的建筑。如果我們的城鎮化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人們到高樓大廈上往下一看,滿眼盡是世界各國風格的建筑,唯獨沒有中國風格的建筑,那真是一個悲劇!
城鎮化不能割斷歷史。我們有五千年不間斷的文明,更應該站在對世界有所貢獻的角度,看待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生態文化建設。中國文明本身帶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態元素,讓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文化特色,可稱之為原始生態文明。在中國快速城鎮化的歷史階段,我們尤其要保護這種文明因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它、傳承它、弘揚它。只有這樣,才可以無愧地說,這一代人在城鎮化過程中對得起文化、對得起百姓。
(摘編自“第十四屆中國經濟論壇”,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主辦。作者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