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17 17:42:1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廖海金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參與的金融活動逐漸增多,理財意識也逐漸增強。但是,農村金融“盲區”依然大量存在。這既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民享受各種現代金融服務。
從實際情況看,農村金融“盲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大農民的金融知識較為貧乏。主要表現為,對貨幣知識、存貸業務、金融結算、殘破幣兌換等業務了解不多,對于電子匯兌、銀行信用卡、證券等更知之甚少。
二是部分農民金融法制觀念淡薄,比如少數農民并不清楚非法持有和使用假幣是犯罪行為。
三是農民“識假”、“反假”能力差。從近年來全國打擊和偵破的假幣案件來看,農村地區是假幣最主要的流通場所,農民已成為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群體。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金融部門對農村尤其對一些偏遠山區的反假宣傳力度不夠,多數農民不知如何辨別假幣,發現假幣也不知如何處理,致使他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受到假幣的傷害。
金融知識的匱乏、金融法制觀念的淡薄、反假能力的低下,一方面使農民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另一方面又為廣大農村地區金融違法犯罪提供了土壤,影響了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在農村地區深入持久地開展金融“掃盲”,幫助農民了解金融知識及金融法規,打擊金融詐騙行為尤為重要。
為此,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金融政策知識的宣傳,開展金融業務咨詢,同時改進金融服務方式,在服務中做好宣傳工作。
對農村信用社等機構來說,應抓住到農村辦理業務的有利時機,幫助農民了解金融基礎知識,讓農民掌握各種金融業務的操辦方法、運作特點,幫助農民學會運用金融理財、聚財、生財,同時,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人民幣防偽知識,讓農民掌握一些反假幣知識,減少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