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12 19:17:44
來源:中國網 作者:穆光宗
生死事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種人生理想。老有善終是老年人的最后需求,是生命尊嚴的最后體現。但在傳統孝道和家庭養老逐漸式微的時候,這樣的愿望會不會是奢望?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1980年至今,農村老人自殺率越來越高,從1990年迄今,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已從千分之一上升到千分之五,并保持在高位。有估計稱,中國老人自殺比例是其他群體自殺比例的三倍。部分地區農村老人自殺開始被視為正常,甚至合理。“老年自殺”成為新鄉土文化令人沉痛的一面。
以我觀察,農村老年人自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侮辱性自殺、負氣性自殺和孤獨性自殺。“侮辱殺”是說當生命的存在變成一種侮辱,病痛的折磨其實是對生命尊嚴的挑戰和踐踏,然后導致自殺的現象,可謂“無尊而亡”。“負氣殺”是說當親子為軸心的代際關系發生沖突時老年人被虐待、被歧視、被拋棄所導致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老無所尊,結果在名義上有親人實質上無親情的反差下,老人負氣自殺的現象,可謂“無親而亡”。“孤獨殺”是說長期生活在空巢孤獨狀況下的老年人由于缺乏人際互動和感情滋養導致精神萎縮、心理抑郁,深感人生無常、殘年空無、了無生趣,自我了結,可謂“無趣而亡”。首先看侮辱殺。很多自殺的農村老人都是因為重病,不堪病痛折磨和經濟壓力,感覺尊嚴無存,生不如死。活著就是受罪,長壽變成“辱壽”,死亡變成期待,自殺了事,不妨稱之為“侮辱殺”。其次看負氣殺。一些農村老人自殺是因為和子女慪氣吵架,生氣想不開。再次看孤獨殺。孤獨像一把看不見的鈍刀,靜暮夕陽下刀刀割在老年人脆弱和敏感的心靈上,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少子老齡化、老年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趨勢正在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逼向自殺的邊緣。數據表明,2010年中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本世紀中葉將接近1億。在理論上,喪失-壓力模型可以有效解釋老年人的自殺現象。健康喪失和親情喪失到所產生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超過了老年人能夠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自殺。一旦自殺成為區域文化現象,就可能被有相似境遇的老年人復制和傳染開來,使問題惡化。
自殺的預防和干預要多管齊下:一是重視老有所屬,老年人身上的社會性減少,但他們依然需要社會融合和人際互動,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可以考慮引進組織的力量,通過社區組織、老年協會、互助組織等讓老年人保持互動,在家庭之外有情感的歸屬以及精神和生活上的依靠,病有所問,老有依靠。二是促進老有所樂,通過有組織或者自組織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有趣,人生有樂,讓老年人對明天有期待。三是確保老有所安,內安其心,外安其身。加強老年的親情支持和社會保障,同時可以考慮引進宗教的力量,讓信仰變成面向挑戰的力量。內心安定堅強,那么無論生活怎樣,都能樂觀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