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悅仲: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推進住宅產業化在我國建設系統已經提出了很久,從建設部1996年發布《住宅產業現代化工作大綱》算起,至今已經18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在北京,現在建筑公司聘用1個合格的技工每天大約要支付600元工資,聘用壯工(力工)每天的工資也要200元至300元,即便這樣有時也很難招聘到愿意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員。年輕人往往寧愿到工廠拿每月三四千元的工資,也不愿到建筑工地去掙那份萬元左右的月薪。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住宅產業化大發展的時機已經來到了。
下面我談幾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住宅產業化并不等于PC化。現在不少城市,包括一些有影響的特大城市,在供應新開項目用地的時候,政府規定其中必須建造一定比例的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錯誤觀念是:住宅產業化就等于主體結構產業化,主體結構產業化也就等于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則等于預制混凝土結構,也就是業內常說的PC。
應該說,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可以說在三個層次上都出現了錯誤:
這個問題的層次一錯在住宅產業化不能僅限于主體結構產業化。我國《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將單位工程劃分為9個分部工程,包括地基與基礎工程、主體工程、裝飾與裝修工程、屋面工程、給排水與采暖工程、空調與通風工程、電氣工程、智能化工程、電梯工程。盡管主體結構很重要,但它只是其中1個分部工程而已,不能代表建筑工程的全部。建筑工程中的各個分部都有如何實現產業化的問題,例如裝飾裝修工程的產業化就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這個問題的層次二錯在主體結構產業化也不能僅限于主體結構的預制裝配化。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例,目前集成商品混凝土技術、泵送混凝土技術、新型模板和新型腳手架技術、預制鋼筋骨架技術等形成的新型現澆混凝土結構技術,就屬于一種主體結構的產業化生產方式。
這個問題的層次三錯在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也不能僅限于預制混凝土即PC結構。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至少還應包括裝配式鋼結構、裝配式木結構等等。
所以說,把住宅產業化的概念簡單地與主體結構PC化劃等號,是大大縮小了住宅產業化的豐富內涵,以偏概全,掛一漏萬。
第二個觀點: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推進住宅產業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當前有不少人認為,由于產業化生產方式的前期投入多,因此產業化住宅的建造成本必定要高于常規住宅。也有一些多年來堅持搞產業化的企業感覺虧了本,要求政府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
這個問題應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以汽車制造業為例,盡管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我國高出很多,但是長期以來他們制造的汽車要比國內便宜。原因何在?就在于發達國家制造汽車的產業化程度比我們高。由此可見,搞產業化不是不在乎生產成本,恰恰相反,人們追求產業化生產方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既包括減少用工數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縮短工期等取得的直接成本效益,也包括保證產品質量、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等取得的間接成本效益。但是為什么現在國內同行認為住宅產業化成本高呢?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產業化的優勢只有在實現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第三個觀點:這些年我國住宅產業化在許多環節上取得了明顯進步,住宅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人對我國近年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感到悲觀,認為與國外相比差距太大。確實,出于種種原因我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和人們的預期存在著距離,然而如果完全看不到這些年住宅產業化取得的進步也是片面的。例如多年前建筑門窗運到現場后需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全部施工作業,這期間還不可避免地反復出現大量的回頭活和修理活,效率十分低下。而現在采用工廠生產的成套木門和成品窗戶,到工地后只需直接安裝上墻一道工序,大大減少了現場用工。此外像木地板安裝、成套廚房設備安裝等,其產業化程度也比多年前有了巨大進步。
第四個觀點:要想加快推進住宅產業化,就需要我們主動拆除設置的市場壁壘。多年來我國對建筑業采用市場壁壘進行保護,1994年建設部頒布了部門規章《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外國企業資質管理暫行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外國施工企業想要到中國承包工程,只有符合以下四種情況才可以進入:1)外國政府捐助或外商投資的項目;2)利用國際融資,比如世界銀行貸款的項目,在按照世界銀行貸款規則面向全球招標后獲得中標;3)由中外合資企業投資,而中國施工企業不具備施工技術和能力的項目;4)由中方機構投資,同樣是中國企業不具備施工技術和能力的項目,可以允許外國企業在與中國施工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后進行承包。在加入WTO談判時,我國政府繼續堅持了這一政策并獲得對方認可。由于設置了這樣的市場壁壘,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多年來得以免受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沖擊,得到了比較有效的保護,但同時也保護了落后。我認為這是造成我國住宅產業化推進相對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住宅產業化要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就應該打破壁壘,大膽開放國內建筑市場,引狼入室、與狼共舞。
第五個觀點:目前我國住宅品質還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為此我們還需要在提升住宅品質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當前主要應該側重抓好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綠色,在住宅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二是智慧,要讓我們建造的建筑跟上信息化時代、云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物聯網時代的步伐,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一個細胞。三是長壽,即延長建筑的壽命,現在我們城市里高層住宅越來越多,許多項目的容積率已經接近了極限,未來不可能再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改造了。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倡導提高主體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包括鼓勵開發商主動采用高于現行規范規定的荷載取值,采取高于規范規定的抗震構造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增加鋼筋保護層厚度等,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四是適老,就是要適應老年人的居住要求,包括室內外無障礙設計、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配套等。去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億,老齡化率達到14.9%,預計202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因此,我們的住宅建設必須適應人口老齡化快速到來的形勢。
第六個觀點:推進產業化不要搞運動式的全行業動員、遍地開花,而應重點扶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現在許多城市很重視推進住宅產業化,這固然是個好現象。可是他們推進產業化的措施,是要求所有新開工項目必須拿出一定比例的樓棟采用產業化生產方式,于是不少項目不得不將其中1棟或幾棟樓改為裝配式結構,由于附近沒有構件加工廠,許多只好采用現場預制的方式,然后就地吊裝,既費工、費力,又費料、費時。由于缺乏經驗,還難免發生質量問題。
聯合國關于產業化的定義一共有六條: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物的標準化、生產過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生產的機械化、技術科研生產一體化。有日本專家曾把產業化概括為三條:資金和技術的高度集中、大規模生產、社會化供應。無論哪種說法,實際上都強調了產業化生產方式的規模化。只有實現了大規模生產,成本才會降下來。而只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才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生產。為此,我們的政策應當是助力大型住宅產業集團的形成和壯大,而不應當號召所有的企業,包括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分散地去推進住宅產業化。那樣無論誰的規模都不容易上去,反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低水平重復和惡性市場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這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進住宅產業化的做法,其結果很可能是短期內一轟而起,最終卻又一哄而散,建國以來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難道還少嗎?
與其它行業一樣,要想有效推進住宅產業化,政府更加應當做的是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真正開放的市場環境,包括消除各種壁壘和地方保護、加強市場監管和工程質量監督、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等等。這樣,住宅產業化的實現必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