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4 19:27:29
來源:紅網 作者:喬瑞慶
記者實地探訪太原城中村發現,太原一些所謂的城中村改造,早已成為村干部伙同開發商斂財的工具。“村干部當選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搞開發,有的甚至連開發商都不找,自己直接上陣,這些項目大多沒有土地和住建部門的手續,連小產權房都談不上。”太原的一位房地產開發商告訴記者。(10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
太原市的“城中村”改造屢推不動,用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的話說,11年來只完成了3個村的整村改造,僅占應改造總數的1.7%。推進速度之慢,可想而知。阻力來自哪里?為什么村民對政府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極力排斥,而對村干部聯手開發商占用土地卻可以忍受呢?
根據目前的制度安排,土地收歸國有后,才可以根據規劃開發。如果農村土地在收歸國有時,農民能獲得合理的補償,村民自然愿意出讓土地。遺憾的是政府作為土地的唯一買方,往往有壓低地價的嫌疑。如果考慮到開發商和一些官員的合謀,地價更低。村民無法從土地出讓中獲取應有的利益,自然不會出讓。
在土地集體所有和收歸國有的二元選擇之間,如果有一種灰色地帶,既能保持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又能讓村民分享開發的收益,那村民自然會選擇。縣官不如現管。村干部不是官,但的確有權。這個權就是對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進行配置的權力。既然村干部能利用自己的小權力獲取開發權,為什么要把土地開發權讓給政府呢?村干部自己開發土地或聯手開發商開發土地,就制造了這樣的中間灰色地帶。
每一個村干部上臺都需要投入巨資拉票。這些資金其實就是未來開發收益的返還。村民在不承擔私自開發土地風險的同時,又能分享開發集體土地的收益,自然樂于接受。這種灰色地帶一旦形成,一個由村干部、開發商、部分官員構筑的利益“鐵三角”就形成了。這個“鐵三角”構成了“城中村”改造最強大也最持久的阻力。
打破這個“鐵三角”,“城中村”改造推進也就有望加速。而打破“鐵三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村民在土地收歸國有后獲得的實際收益大于或者至少不少于維持目前狀態的收益。當灰色地帶的存在讓村民利益真正受損時,“鐵三角”也就變成“紙三角”,滔滔民意最終會把其沖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