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4 18:50:1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馬軍
中央氣象臺表示,10月23日—25日京津冀地區、東北平原中南部、黃淮北部等地有中到重度霾,空氣質量和能見度都將變差。
去年9月中旬,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也陸續落實了相關措施,這些都對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了作用。但很難講治霾取得了成效。尤其最近一段時間,供暖還沒有開始,京津冀區域頻繁遭受霧霾侵襲。這在提醒我們,減排工作還遠遠沒有到位,一旦遇到不利氣象條件,就會發生大范圍大氣污染。
環保部也展開督查,曝光一些地方霧霾天氣應急措施不力。但也應看到,包括機動車限行等措施,可操作性還不強,執行難度還很大。采取應急措施應對霧霾天氣很值得商榷。實際上,減排工作應當抓住重點,從源頭上突破。
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我國65%的工業廢氣是由4100多家大型的污染企業排出的。如果能管理好這些大型排污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就能邁出一大步。而重點方向就不妨放在這些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上。
沿著信息公開、社會監督道路走下去,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嚴格執法,從而推動減排工作。環境信息公開,有助于媒體發現問題,并對環境表現落后的地方施加壓力,也有助于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和監督力,突破對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環境信息公開,還能促使企業間進行有益競爭,減輕政府監管部門的執法負擔,進而促進削減污染。
新環保法即將實施,如果能與環境信息公開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按日計罰”,大幅度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推動減排。
此外,在區域聯防聯控上,各地也應多做工作。在霧霾防治上,可以通過聯動協調為各地個性化的大氣治理方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避免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