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日的霾污染黃色預警,再次讓京津冀大部分地區陷入了“霾伏圈”,而秋季的秸稈焚燒被認為是元兇之一。
10月10日,為加快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緩解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影響,發改委、農業部、環保部制定的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方案(2014~2015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下發。
《方案》要求,到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88%以上,新增秸稈綜合利用能力2000萬噸以上,北京市力爭全部實現秸稈綜合利用。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孟海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因秸稈的量大,且都在農民手里,應推廣相應的實用技術,將其進行商品化轉換;并將秸稈高效、高附加值地利用起來,產生經濟效益,才能更好地實現秸稈的綜合利用。
孟海波表示,對于京津冀等地區出現的較嚴重的霧霾問題,除了靜穩的氣候條件和一些區域性的污染排放外,秸稈露天焚燒排放煙塵,對PM2.5也有一定的“貢獻”。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每年因秸稈焚燒向大氣中排放的顆粒物有數十萬噸,區域內PM2.5日均濃度平均增加60.6微克/立方米,最多增加127微克/立方米,秸稈焚燒對大氣污染的影響非常大。
秸稈焚燒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綜合利用效率的不足。對此,《方案》要求,到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88%以上,新增秸稈綜合利用能力2000萬噸以上;基本建立農民和企業“雙贏”,價格穩定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建立并落實秸稈禁燒考核機制。
為保障目標的實現,三部委部署推進八項重點工程,包括:秸稈肥料化利用工程、秸稈飼料化利用工程、秸稈原料化利用工程、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秸稈基料化利用工程、秸稈收儲運體系、完善配套政策和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支撐工程。
在八大重點項目全面實施后,2014~210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新增秸稈“消化”能力將達到3800萬噸。
不過,孟海波介紹,雖然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抓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但由于秸稈的總量較大,且都在農民手里,同時受技術應用不高、勞動力成本高等多重因素影響,秸稈集中資源化回收、處理較難。
從長遠來看,需要將秸稈高效、高附加值地利用起來,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孟海波建議,需盡快推廣一些秸稈的實用技術,將其進行商品化轉換,其次是政府要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并加強對露天焚燒的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