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正在拆除中的陜西西安阿房宮。“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當年唐末詩人杜牧揮筆寫下《阿房宮賦》時怎能想到,千年之后這一“天下第一宮”又起爭端。(中國青年報 9月17日)
花費數億元建設的阿房宮再次被“夭折”,這次的阿房宮到底又招惹了誰?是豆腐渣工程有礙安全?還是規劃失策?這種拍腦袋決策,說拆就拆,“領導一句話就變”的“過家家”怪圈何時才能改變?這樣非質量原因的“短命”建筑現象,不但凸顯著我們部分地方決策者的權力任性,更多的是戳到了城市建設規劃盲目、沖動的隱痛。
看到灘涂一地的拆建物,讓我們不免把視線會轉到歷史上的今天。史料記載,阿房宮曾是封建集權者奢侈淫靡的享樂之地,也是一個朝代衰敗的象征,其表面繁華的背后是役夫的悲慘與民生的艱難。項羽火燒阿房宮,杜牧寫《阿房宮賦》,其目的都是警示后人,勿要重蹈覆轍。然而,在某些地方政府眼里,經濟效益才是衡量文化價值的唯一評價尺度。因為,近年來,很多地方在真假文物價值的利益驅使下,聞風而建的古城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而且多是以百億計的大手筆。根本沒有顧忌是否是具有文物的價值,就像如今拆除的“阿房宮”,不只是規劃問題與浪費問題,盲目造景沖動的懲罰;更是以搞文化開發的醉翁之意,利用文化為經濟搭臺,拉動外圍商業項目,獲取土地升值收益,借機撈取政績資本。折射的是我們監督之殤,,公眾的監督之失。
在《城鄉規劃法》中規定,城鄉規劃不能因為地方領導的變更而變更。但是,很多地方,由于政績評價體系不完善,領導變更頻繁,有人認為前任領導制定的規劃方案,不能顯示政績。好大喜功,按自己的意圖隨意更改城市規劃者不在少數。投資2億多元的阿房宮當初是拿到市規劃局的選址意見書、市計委的立項報告和市文物局的動工函,才租地開工。而且還是陜西省文保中心設計的。面對如今的拆除,我們的決策者不妨好好審視一下,如此浪費社會資源、勞民傷財,打亂了城鄉規劃總體部署,導致城鄉規劃缺乏連續性、前瞻性為哪般?不要真像網民們所言:一拆一建的過程就是制造GDP的過程。拆也GDP,建也GDP。
阿房宮本就是,是一個封建王朝隕落的象征。巨資重建本就值得商榷,如今的拆除更難以言辭。這樣修建、拆除無異于殺雞取卵。或許這樣能重新獲取更大的好處,但這樣的急功近利、拆除的雖然是建筑,拆掉的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拆掉的是民聲和民心。文化資源的開發,從客觀上來講,的確既有事業功能也有產業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是要防止像阿房宮這樣的建筑“短命”工程,需要我們各級領導多從民生角度看政績,少以形象工程論英雄;上級部門要增加官員違規成本,約束官員非理性政績沖動;對決策失誤責任追究要嚴而硬。避免因不民主、不科學、好大喜功、盲目決策的拍腦袋決策,消耗社會資源。更不要再有重蹈覆轍,步阿房宮景區的后塵城市建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