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發生一樁所謂“氣大丟命”的悲?。阂惠v公交車上,一老人要求一小伙子讓座被拒,雙方發生爭吵,老人遂打了小伙子四個耳光,不成想心臟病突發,倒地死亡。
這注定將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拒絕讓座的年輕人與“氣大丟命”的老人,到底孰是孰非?在社交媒體上,很多網友高叫“老天有眼”。一位知名經濟學家聲稱:“這個老人,死于扯蛋的提倡讓座口號。不讓座,沒有任何問題,我說了幾百次了?!币晃粐鴥戎蓭焺t態度猶疑,一邊在微博中表示“年輕人還是讓讓座”,一邊又跟帖說“硬是死成了一個笑話”。
拋開就事論事,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這其實是一個城市公共空間里行為倫理與交往理性的問題。在城市空間中,汽車與行人、吸煙者與不吸煙者、廣場舞大媽與居民等等,都構成尖銳矛盾,形成此起彼伏的沖突。
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居民越來越多,人口密度越來越大。有人說城市公共空間在縮小,也有人認為城市公共空間在擴大。說公共空間在縮小,是因為汽車擠占了越來越多的街道,小區向非業主關閉,人們越來越不得其門而入。說城市公共空間在擴大,人與人之間既有主動型公共交往,還有被動型公共交往,而其“外部性”明顯增強。一群打陀鏍、揮鋼鞭鍛煉身體的老人,一堆跳廣場舞的大媽,可以使成千上萬人“被卷入”其中。
但中國雖然具有五千年歷史,但公共空間與公共交往迄今發育滯后,社會上缺乏公共交往的知識、倫理、理性與規則。一位在華日人觀察中國,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個個把自己的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卻在公共場合不那么講文明禮貌?他給出的答案是,中國人覺得公共空間不屬于自己,缺乏維護公共空間秩序感的公共意識。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交往增多,人們越來越多地在公共空間進進出出,但公共交往知識準備不足,規則意識淡漠,輕則鬧出笑話,重則造成人間悲劇。近兩年,先是汽車司乘與行人相互指責,繼而廣場舞大媽引起公憤,內地居民因不講公德而與港臺居民發生齬齟,老少人群之間因為讓座問題也糾紛頻發,其中既有社會不和諧的色彩,甚至還引發族群對立的后果。
有人樂觀地認為,一切都有現成的是非判斷標準,執行標準,一切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比如廣場舞大媽要尊重別人的權力,才有跳舞的自由;公汽上年輕人讓不讓座是一個道德問題,老人無權強求。甚至有人說,鄭州那位被打乘客應向“氣大丟命”老人家屬索賠。
著名的現代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交往需要的是“交往理性”,必須在擯棄權利和暴力的前提下實現所有交往主體的平等對話,尋求最大共識,從而實現公共交往的價值,這是生活世界的最高價值。在中國,年輕人不給老年人讓座,這有違傳統道德,將使我們的生活世界冷冰冰,甚至失去意義。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公共空間和公共交往日益復雜,我們必須學習如何進入角色。
有句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還要向生活學習。公共空間與公共交往使“生活世界”比以前更復雜,但這里也需要秩序,需要規則與倫理。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確認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并且勇于創新,建構現代化中國需要的“交往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