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首日,北京大學迎來2014級本科、碩士、博士新生報到,其中,校本部在內地共錄取2809名本科新生,近兩成的農村戶籍新生比例創造近年最高紀錄,達18.5%,而在2011年,這個數字只有約10%。
北大農村生比例提高,國家扶貧定向計劃所做的貢獻,大概提高1個多百分點,除此之外,貢獻來自自主招生。僅在2013年,最終確定的自主選拔錄取候選人中,農村戶籍考生比例就達到20.7%。可以說,正是學校自主招生調整對農村生的評價標準,才有力扭轉了農村生比例下降的趨勢,這和公眾對自主招生會導致農村孩子進名校難的印象,形成鮮明對比。
我國名校農村比例為何會下降?根源在于集中錄取制度,而非高校自主招生。
我國高校從2003年才開始自主招生,試點比例為5%,而在這之前,北大、清華的農村生比例已大幅下降。導致農村生在名校的錄取比例大幅下降,是因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生的高考成績難以和城市學生競爭。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學生平均高考分數比城市地區學生要低40分,因此,在一本錄取階段,農村生比例低,更多農村學生只能被二本三本院校錄取。
怎樣改變這種情況?有人呼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這個沒有錯,可不論農村怎樣提高,都不能忽視和城市存在的明顯差距。如果堅持集中錄取制度,完全按學生的考試分數進行錄取,農村學生進名校的比例只會更低,而不是大家想象的會有所提高。因為最終錄取要用學生的分數做依據。
在分數標準之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及專門設立面向農村學生的招生計劃,才能對招生結果進行校正。在國外,大學招生成為社會公正的調節器,調節的重要方式,是在評價中設立地方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指標,一名來自教育薄弱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在大學評價中可以獲得加分評價。而不只是用一個分數標準選拔學生。
推行高校自主招生,能否做到公平是最大的阻力。我國自主招生高校在試點的前幾年,沒有意識到農村生這一問題,從2010年起,這才引起高校重視,多所學校在自主招生中推出自強計劃、圓夢計劃等面向貧困地區、農村生的專門計劃,農村生的比例進而回升。尤其是面向農村,比面向貧困生的計劃,更能做到補償農村生的作用(貧困地區也包括城鎮學生和農村學生)。可見,只要完善相關制度,實施自主招生會帶來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和高考公平,而不是傷害教育公平。
北大農村生比例的回升,初步論證了自主招生對高考公平的重要作用,我國在實施新一輪高考改革時,應以考試招生分離為原則,推進高校自主招生,建立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多元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