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開始實行積分落戶的幾個特大城市中,有的新增戶籍人口幾乎全部來自積分制,比如上海、深圳;有的一年里只用積分制解決一定數量的戶口。特大城市在推進積分制的進程中遭遇了財力不足、渠道不暢、政策屢改、設置不公平、手續太復雜等難題和質疑,積分入戶政策在艱難中“匍匐前進”。
廣州:“入戶門檻低了,但辦各種手續讓人抓狂”
2014年廣州積分制入戶自8月1日起全面鋪開。據廣州市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統計顯示,截至8月15日,積分入戶網上申請系統的注冊人數已達1.5萬人。
這次廣州積分制入戶的申請截止日期是9月14日。根據今年的新政,申請人積分達到60分,即可參與競逐3000個入戶名額。
因為小孩即將升入小學讀書而申請入戶的周先生,已在受理點順利“過關”了,接下來就是等著揭榜。
周先生和記者分享了他成功申報的經驗。去年他曾申請入戶,但沒有成功。“辦過、了解過,自然輕車熟路了,要是第一次辦估計也不會太順。”他說,單個手續并不麻煩,但很多個這樣的手續就麻煩大了。因此,他今年提前了解清楚新政的所有流程和要求,花了不少時間才將自己的申報資料準備齊全。
“在學信網(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肯定能查到我的學歷,我覺得那個在線認證就可以啦,但是工作人員非要我去(廣東省教育廳學歷認證中心)開一個證明,交100多元,還要等十幾天,我覺得這太不人性化了。”從拿到一份今年的“廣州市積分制入戶申辦指南”(以下簡稱“入戶指南”)起,高先生就連工作都顧不上,開始一項一項、一趟一趟地辦理各種認證或證明。對于辦理流程他頗有微辭,其中第一個環節“學歷認證或驗證證明”就讓他無法理解。
即使這樣,高先生仍認為今年入戶有戲,在等待學歷認證期間,他正忙著辦理社保繳費證明。
入戶指南明確指出,申請人應完整提交的“基本材料”和可根據個人積分情況選擇提交的“積分材料”中,學歷認證或驗證證明、合法住所證明、就業登記證明、社保繳費證明、職業技能資格證書驗證證明、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驗證證明、未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證明等各種認證或證明超過10種。
為了備齊必需的材料,白領李先生請假回湖北辦理個人專業技術資格證明,發現不但要找多個單位或部門,想快點拿到證明還要托關系找熟人簽字蓋章,直到離家仍未辦妥,跑得“身心疲憊”。“入戶門檻是降低了,但需要各種證明又讓人抓狂,辦起來跟萬里長征有得比,我感到有點心灰意冷。”
在廣州某機關單位工作了10年的陳先生告訴記者,為了解決女兒的入學問題,他去年開始申請入戶,結果因所在單位沒能在規定時間內開具相關證明,錯過了機會。今年8月初,他帶著以前準備的材料來石牌街受理點咨詢,一邊問一邊用筆認真記下工作人員的提醒。“感覺問題不大,主要還缺合法住所證明。”
和家人租住在員村的陳先生,需提供合法承租且依法辦理租賃備案手續、租賃期一年以上的房屋租賃合同原件及復印件,但他不清楚房東是否在街道出租屋管理服務中心做過房屋租賃登記備案。“不能再錯過了。”陳先生說,打算回去就和房東商量,盡快補齊相關手續,拿到住所證明。
深圳:學歷成農民工入戶最大限制 被指“嫌貧愛富”
深圳從2010年4月開始推行積分入戶制度,對學歷、年齡、社保情況、有無房產、職稱等進行打分,達到一定分數便可以申請本市戶口。
積分落戶制度在深圳實施4年來,爭議最大的莫過于實施門檻問題,以及每年入戶指標數量和農民工真正需求存在較大的落差等問題。
今年7月,深圳2014年積分入戶政策公布。不少網友指出,深圳入戶新政太過“苛刻”,廣大農民工根本“望塵莫及”。新政策中取消了“高中學歷”積分,盡管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稱此舉旨在鼓勵人才向高技能、專業型發展,但是有網友認為,這樣一改,高中以下學歷農民工就更沒辦法湊夠積分,學歷成為農民工入戶的最大限制。
此外,深圳新政對社會善舉的獎勵有所弱化,不利于倡導行善助人的良好社會風氣。深圳原有的積分入戶政策規定,義工服務每滿50小時積2分,最高不超過10分;但新政策卻將義工服務獎勵降低為最高不超過5分。以“志愿者之城”而著稱的深圳,一直向人們傳達著“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的理念。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但當他們發現自己離“深圳人”這一夢想越來越遙遠時,他們還會一如既往地為這個城市無償奉獻嗎?
同時,深圳2014年積分入戶的條件中,納稅入戶的權重依然很重要,個人所得稅在3.5萬元至4.6萬元,可積30分;4.6萬元至5.8萬元,可積40分。有網友指出,這一規定讓許多申請人“自慚形穢”,看來深圳評價人才最直接的標準還是“經濟實力”。還有網友指出:深圳的積分政策對社會善舉的獎勵積分一再設限,但對“納稅大戶”卻“上不封頂”,這體現了怎樣的價值導向?有“嫌貧愛富”之嫌。
專家指出,積分入戶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人才入戶,高收入、高學歷入戶很容易,但是農民工比較難。積分入戶制度本來是想讓在生產一線有穩定工作和住所的人進入城市,享受戶籍政策的福利,現狀與制度設置的初衷背道而馳。
上海:積分落戶落實周期長、門檻高
經過“8年抗戰”,34歲的浙江籍小伙孔佟偉終于在2012年6月拿到了上海戶口。
2005年拿到《上海市居住證》后,孔佟偉可以在教育、就業等方面享受到部分上海市民待遇。當然,居住證畢竟不等于戶口。比如,居住證持有人養老保險將來要回戶籍所在地領取,所以單位為其繳納的社保金就無法享受到了,而上海“四金”繳費比例相比其他城市較高。居住證持有人也不能在上海登記結婚;如果持有人失業了,就有可能失去居住證,更無法領取失業金。
2009年2月,上海市印發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的通知,符合條件的來滬創業、就業人員均可通過申請以獲得上海戶籍,而“居轉戶”的首要條件就包括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持證期間按照規定參加本市城鎮社會保險滿7年。
成功落戶后,孔佟偉被人多次問過同一個問題:“居轉戶”,到底哪一步最關鍵?孔佟偉的回答是:“都重要,每一步都缺一不可,而且不能有任何差錯,任何一步不符合規定都要推倒重來。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有相同之處,但又各有不同。唯一能做的就是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的韌性。”
2012年出臺的《持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辦法》有效期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這一時間期限更讓很多“居轉戶”焦慮不安。盡管已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到時會出臺新的、更完善的政策,繼續推進“居轉戶”。但據孔佟偉介紹,仍有許多正在排隊的人多了一份擔心,感覺會“再生枝節”。會不會有新的條件和要求?名額會不會減少?排隊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多?
北京為何未動?面臨教育和財力雙重考驗
“對特大城市而言,能夠落戶的人數很少,積分制落戶口子是非常小的,廣州小,上海更小,北京還沒有動。”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8月12日就戶籍制度改革進行解讀時表示,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最重要的是按照新的居住證制度來把基本公共服務逐漸配置到常住人口頭上。
辜勝阻表示,本次戶籍制度改革“是一種差別化的雙軌制”:對于中小城市來講,主要是靠落戶。對于大城市,特別是北上廣這種特大城市來講,最重要的是靠居住證制度。有輿論認為,教育和住房是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最難解決的部分,辜勝阻對此表示,對于特大城市來講,最難的是教育。“北京戶籍上含金量最高的是教育,特別是高考。”
一同參與政策解讀的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張車偉同樣認為,教育是制約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的瓶頸。他說,中小學教育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資源分布極其不平衡,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戶籍的含金量主要集中在孩子參加高考上。“這個問題短期內你說如果完全解決,恐怕也很不現實,因為這個利益太巨大了。”
“前不久我去了北京的一個鄉,外來人口有20萬,本地人口只有一兩萬人,這個鄉的領導告訴我,如果靠自身力量來解決20萬外來人口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是非常難的。”辜勝阻表示,在這些地方,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必須聯手來做好公共服務。企業也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農民工自身也要承擔一部分,應該是三方共同分擔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辜勝阻表示,現在北京2000多萬常住人口中有800萬外來人口沒有戶籍,對這些外來人口來講,一是通過積分制辦法落戶北京,還有一個是在北京取得居住證。按照居住證政策,政府應該把他們所關心的保險問題、子女教育問題逐步覆蓋,“當然這個對于北京政府來講,財力上也是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