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身板”,簡簡單單的三層書架,在杭州人流熙攘的“柳浪聞鶯”景區,默立一隅的“漂流書亭”毫不起眼。可整個夏天,這里卻是15歲的劉青青和她的小伙伴們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漂流書亭”成為杭州一道獨特的風景。公眾既可以在那里隨意翻閱,也可以用以書易書的方式,帶走自己心儀的書籍,并將自己的藏書與更多人分享。(9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
一方面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國民年均圖書閱讀率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因為城市規劃或經營效益下滑,原先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報刊亭越來越少。而這不但讓城市顯得越來越沒有文化味,呈現出文化荒漠化的趨勢,同時一些熱愛讀書者的讀書空間也被擠壓得越來越小。
在這種讓人感覺尷尬和無奈的局面下,杭州市的“漂流書亭”橫空出世,并且迅速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和追捧,目前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這個以風景優美著稱的城市遍地開花,給美麗的城市平添幾分優雅與書卷氣。“漂流書亭”只有簡簡單單的三層書架,所以隨便一個角落都能安放,這成了它的特點,也成了它的優勢,因為小,所以不會擠占太多的地方,所以絕大多數的部門、單位、機構,都給予了它的存在以最大的寬容。
當然,它最大的價值在于通過書籍的流動、交換,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書籍有機更新的同時,也給這個城市喜歡閱讀的人們創造了讀書的便利條件,帶給他們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比如一些放了寒暑假或者是放了學的中小學生,自己的家離圖書館太遠,父母也不放心他們去,于是就可以到家附近的“漂流書亭”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比如那些喜歡讀書的進城務工人員,工余無所事事,買書又感覺太貴不舍得,那么“漂流書亭”就成了他們的一方閱讀天地,精神家園。
“漂流書亭”的另外一個價值,是鼓勵家有藏書的市民把閑置的藏書拿出來和別人交換閱讀,這等于是提高了書籍的閱讀率和利用率,也就是讓文化知識流動起來,去滋養更多的人。據統計,目前杭州共有“漂流書亭”120余座,書籍總投放量大約為7萬本,流通率約為80%,閱讀人次已經超過60萬,平均閱讀率遠超過很多大型圖書館,其價值和意義可見一斑。
在很多杭州市民和游客看來,“漂流書亭”的出現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圍,讓城市顯得更有文化品味,同時也改變了當下很多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對都市人進行著“深度閱讀”的習慣再造。既然“漂流書亭”對一個城市有著如此重要的價值,那么為什么不能在完善管理,總結經驗的基礎之上,讓它“漂”出杭州,“漂”出浙江,“漂”向全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