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概念和符號,他們扎根城市卻不是城里的人、住在城市卻難享城里的好。他們日復一日的勞作和奉獻,年復一年的遷徙和流動,在為我們經濟發展釋放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同時自身承載著數不盡的身份歧視、就業限制、保障缺失。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李克強總理主持會議并強調,對于長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要逐步讓他們融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把他們視為城市“二等公民”。這無疑為農民工市民化,指明了方向,吹響了號角。
但農民工市民化這個融入過程注定是漸進的復雜的,多年累積的二元格局、身份排斥、就業歧視、保障缺失絕非一個會議就能輕易改寫。在這一涉及數量龐大、利益關系復雜的身份融入心理認同的社會進程里,如何讓農民工順利快速的市民化,作為職工“娘家”的工會,不可或缺,大有可為。
要積極主動吸納農民工入會,讓他們有組織。有組織才能改變弱勢地位,增強身份認同感。農民工因為流動性分散性大、職業變化快,從業多在小微非公企業的原因,長期游離在工會組織邊緣。在市民化的進程中,農民工作為勞動力市場弱勢群體的局面短時間內仍難改觀,遇到困境時的孤立無援,遇到不公時的申訴無門,勢必會深化心理孤島的陰影,增強市民化進程的抵觸心態。工會創新農民工入會方式,通過源頭入會、勞務市場入會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民工入會,就會更大程度上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消弭市民化進程中的不和諧和心理齬齟,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讓他們有保障。有保障才能免除后顧之憂,提升融入的信心和主動性。農民工除了現有的養老、醫療、住房、就學等差異化待遇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和設計外,與農民工正當經濟權益關系最密切的同工不同酬、工資拖欠、加班過度、社保欠繳的就業和收入歧視,絕非簡單的制度安排就可以解決,可以預見處于勞動力市場極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在身份融入的過程中,經濟利益的傷害和糾葛、勞動關系的緊張和對立必定如影隨行。這恰恰是對工會價值發揮的最迫切期待最現實需求。
要努力提升農民工職業能力,讓他們立得住。立得住,才能融的入。朝不保夕、黑白顛倒、顛沛流離、受盡白眼的工作不是每個農民工辛辛苦苦到城市打拼生活追求夢想的工作,更不是所謂的體面勞動,融入市民化后的就業不能仍然聚焦在環境差、待遇差、保障差的非正規勞動力市場職位。特別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也希望從事更體面、更有技術含量、更高大上的工作,同時這也是經濟發展提檔升級、緩解結構性用工荒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在職業教育不提也罷、企業培養顧忌重重,個人學習有心無力的局面下,工會可以試著找到工作切入點,完善在崗技能培訓。廣泛組織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名師帶徒等活動,通過“金牌工人”、“首席職工”、“創新能手”、“創新示范崗”等榮譽引導職工學技術、提能力,
因此說,在農民工市民化的歷史進程里,工會責無旁貸,不是看客,理應有戲。在農民工市民化的諸多挑戰前,工會義不容辭,不僅吶喊,更要上陣。如果說農民工市民化號角已經吹響,那么工會制定行動路線圖大有可為的時候到了,工會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