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鄭州市部分小學因城市改造被迫搬遷,淪為“流浪學?!?,部分學校甚至因找不到校舍,借用別的學校的校舍上課,家長感概:“感覺孩子像二等公民”。
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加速,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給老百姓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城市的急速改造卻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環境問題,拆遷糾紛增多、空氣質量下降、房價抬升、傳統老建筑減少等等,相對來說,幾間校舍被拆、幾所學校被迫“流浪”似乎只是這諸多問題中較不重要的一個。但是,假如我們意識到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可教育在社會進步中所扮演的基礎性功能,我們就會承認,相比城市擴建所帶來的諸多關乎社會正義、國計民生、人居環境的問題,幾間校舍被拆、幾所學校被迫“流浪”所反映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警惕,值得我們反思。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社會發展及文明進步上的重要性此時已不用多說,在我們國家,至少在官方的宣傳中,教育仍然是立國之本,關系著國家的發展及民族的進步。而就現實情況來看,在國家的層面上,我們一再強調,教育關乎國家的未來,國家也在不遺余力地發展教育事業、增加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在社會的層面上,教育業已成為全社會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其輻射效應遍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在家庭的層面上,子女的教育幾乎成為一個家庭的核心,成為家庭規劃的中心、家庭活動的重心。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拆遷為名,導致校舍被拆,學校被迫流浪就尤其讓人無法容忍了。雖然這也許只是個別現象、地方特例,但是這也反映了某些地方政府、某些政府官員一種讓人不得不警惕的觀念,以城市發展之名,教育也是可以犧牲的,教育也無法阻擋城市在向所謂“現代化”之路上的狂飆突進。
這并非危言聳聽。事實上,校舍被拆,導致學生無處上課,類似的新聞并不鮮見,就在前幾日,也有媒體報道,某地民辦學校被拆,導致學生無法上課。在這些事件中,以當事地方政府所顯現出來的能量來看,在拆遷之前解決校舍拆遷后學生上課、學?!傲骼恕钡膯栴},實現前后環節的銜接并非難事。然而,為什么沒有解決,而任憑學校“流浪”,原因恐怕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愿為、不想為?;蛟S在地方政府來看,有限的一兩個學校“流浪”,無關大局;有數的幾個學生無法上課,無關宏旨,所以不值得為,說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
再者,我們可以推測,想必被拆的校舍以及被迫流浪的學校所服務的,乃是城市普通平民,乃是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相對普通的民眾,無法想象,專為省市機關子女服務的學校被拆遷而無法上課。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系列事件也同時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不公平傾向。在日常情況下,這種不公平難以顯現出來,而當面對城市改造這一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務,普通民眾子女的受教育權益就被犧牲、被淡化,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傾向也就得到了凸顯。
城市改造、大拆大建,中國社會物質上的現代化狂飆突進固然有其內在的原因,固然可以解決先前累積的許多問題;但于此同時,它又形成了許多新的問題,社會失衡、環境惡化,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所顯現出來的,則是教育的良性與公平被犧牲。我們不禁要問,以犧牲社會的公平正義、人居的健康安全乃至教育的良性及公平來換取高樓大廈林立、立交隧道巍峨的物質現代化大都市,真的值得嗎?也許在某些當政者看來,經濟的發展遲早會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某些東西一旦被破壞,某些東西一旦被拋棄,它所造成的社會裂縫又豈是重建或者重拾所能彌合的。即就教育來說,當一代人的教育在大拆大建的“現代化”中被犧牲,在狂飆突進的商業化中被異化,它所造成的文明斷層、人性裂縫又豈是物質的進步所能拯救的。
面對狂飆突進的城市現代化,我們希望擴張的城市應容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