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地鐵管莊站和雙橋站附近走訪多位黑摩的司機,大多數司機認為每月收入的正常數額在7000到一萬元之間。與這個數字相對應的是,2013年北京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793元,2014年北京市最低月工資標準為1560元。(8月25日 《北京青年報》)
黑摩的的存在,在某個側面反映當地城市在交通運營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譬如公交車線路覆蓋不全面以及出租車擇客的挑肥揀瘦,使得人為地擠出一片城市客運的空白。而黑摩的正好見縫插針,填補了這個缺位。
不管是北京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還是內地四五線的小縣城,都有大量的黑摩的歡快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只是他們的面孔并不雷同。有的是摩托車,有的是電動車,在特殊區域也還有自行車來“友情客串”。因為競爭激烈,所以使得文化程度不高的摩的司機們都能擁有不錯的服務態度;加上摩的自身比較靈巧,較好地破解了上下班高峰期的擁堵;不少摩的司機都能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輸送,把顧客送到樓底下;另外,由于身份上的“黑五類”,所以司機們都能勉為其難地在價格上面保持長期的穩定……這些看起來的“優點”,足以讓黑摩的成為打不死的小強,也讓大力整治黑摩的的有關部門們頗為尷尬。
雖然看起來小實惠不少,但黑摩的卻有致命缺陷,那就是在安全性的嚴重缺失。他們大都是破壞交通秩序的砸窗人,并且是帶動許多非機動車與行人闖紅燈的急先鋒。筆者所在城市就有摩的硬闖鐵路道口導致人身傷亡的事件。同時,由于黑摩的屬于監管的空白,而在這個領域里,乘客人身安全是不具備保障性的。重慶女孩高渝上錯黑車被殺害的事件恐怕算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然而,面對化整為零的黑摩的,相關部門的辦法卻不多。除了專項整治活動外,幾乎就沒有什么殺手锏。其實在交警、城管和派出所民警的多管齊下,以及多設立嚴管街之外,我們更應該呼吁的是城市交通的完善和加強,只有把這方面的公共服務短板補齊,才能讓錯位的市場資源回到正途。從而擠出黑摩的本來不應該有的生存土壤。當然,摩的身上那種短平快的特點,也正好給當下效率低下的城市交通上了一堂鮮活的生存之道,值得相關部門學習借鑒。
另外,我們得看到摩的司機的特殊身份。他們很多是進城的農民,也有的是殘疾人。要有效把這些人進行身份轉換,恐怕是對于城鎮化的合理進城,以及社會對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時代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