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從8月中旬開始,國家審計署將對過去6年地方土地出讓收支、土地征收、儲備、供應、整治、耕地保護及土地執法等情況進行審計。此次審計是繼社保審計、地方債務審計之后的第三次大規模全國性審計。
不少博友表示,希望此次審計公開透明,并對相關問題一查到底。同時以土地審計作為開端,建立土地財政管理的長效機制,根治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癥。
切勿蜻蜓點水走過場
“2014年上半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達到了21129億元,同比增長26.3%。如此規模巨大的一筆收入,而且是被公認為的問題頻發領域,竟然從未進行過審計,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博友“譚浩俊”說,伴隨著專項審計工作的展開,相關的改革將進一步加快。
“這次波及全國的土地‘大審計’應當做到公開透明,這不僅有利于公眾監督,也有助于防止暗箱操作。”博友“吳睿鶇”表示。
博友“吳其倫”則表示,希望審計部門能真正掀起一場審計風暴,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走過場;同時希望本次審計不僅能夠揭開人們心中的疑團,也能夠讓那些玩弄土地于股掌之上的官員受到應有的懲罰,更能夠為政府完善土地供應提供科學、清晰的決策依據。
還有博友指出,希望此次土地審計找準主攻方向,并對相關問題一查到底。
倒逼地方“去土地財政化”
有博友表示,審計署首次對土地財政“摸家底”式的大審計,將有效推動地方土地財政治理。
博友“吳其倫”列舉了土地財政依賴的幾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中國經濟出現虛假繁榮的發展勢頭,導致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令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結成利益共同體,激發房地產市場矛盾。
“土地財政大審計將倒逼地方政府‘去土地財政化’。”博友“匡賢明”認為,要在目前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現狀下盡快去土地財政化,既要防止地方政府繼續依賴土地生財,也要防止過快轉型帶來地方治理的危機。大審計拓展了去土地財政化的空間,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需要徹底切斷土地財政的根子。比如,加快地方政府向公共服務主體的回歸,弱化甚至取消對基層政府經濟增長的指標考核;同時,盡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地方主體稅種,使各級政府的財力與支出責任相匹配。在大審計的同時加快推進這些改革“去土地財政化”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完全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建立長效機制引入公眾監督
有博友表示,土地審計只是土地財政管理的第一步,要想根治地方政府土地依賴癥,還需建立土地管理長效機制和配套措施。
博友“聶日明”認為,審計不是土地財政管理長效機制。光靠專項審計,不僅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對地方政府也很難構成持續性的監督作用。土地財政的規范管理要建立長效機制,將土地財政等同于一般預算的管理規范進行管理是第一步。同時還要參照“三公”的預決算編制與公開制度,引入公眾監督。
博友“吳睿鶇”表示,財權與事權的嚴重不匹配問題也需解決。國家需站在財稅的視角,來理順中央與地方財稅與事權,加快費改稅的進程,啟動稅收制度變革,使地方政府擁有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權,從而回歸到市場監督者和“守夜人”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