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關鍵時期的江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對加快轉型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以人為本,
全面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
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在全國推行居住證制度、在特大城市推行積分落戶制、保障基本教育公共權利、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是其亮點。而這四方面的探索,已在江蘇先行展開。
安徽人程萬兩和丈夫已在張家港生活七八年,從打工到創業,生活步步向好,還購買了一套新房,但因不符合外地人落戶政策,遭遇孩子上學難、看病難。張家港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積分落戶”制度,規定已辦理居住證(暫住證),并在該市連續工作或居住1年以上的新市民,可以申請積分管理,為計劃內生育子女申請入讀公辦幼兒園、小學、初中。政府每年確定入戶指標,并根據申請人個人素質、居住情況、社會貢獻等19項內容對其打分排名,分數符合要求的可以落戶。
去年下半年,程萬兩一家取得了入戶資格,落戶后可以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昔日就醫、入學難題迎刃而解。8月14日,張家港新市民服務中心入戶申辦科科長黃戟向記者報出數據:2012年至今,張家港積分落戶的新市民已有502位,隨遷家屬共623人。
積分制,成為今年江蘇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詞。我省提出,根據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以合法穩定住所、合法穩定職業或可靠收入來源為基準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標準,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預期和選擇。在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特大城市和城區人口300萬以上大城市中心城區,建立以居住證為基礎,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和城鎮社會保險參加年限為基準的積分制落戶政策,外來人口攢夠積分,就可在江蘇的城市落戶。除此之外,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外來人口落戶后,在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社會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
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的提高,更被視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頭戲”。我省在今年實施“春潮行動”,通過開展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將農業轉移勞動者培養成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力爭到2020年,每一位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成長勞動力100%免費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為一部分有創業能力的農民,在其初次創業時,提供創業培訓和各項事務的代理。
省委農工辦主任諸紀錄說,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江蘇有18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符合落戶條件的人口約800萬人,江蘇新型城鎮化眼下的主要任務就是切實鋪好他們的“進城路”,我省已按照先存量、后增量,先本地、后外地,先省內、后省外,先失地農業人口、后其他農業人口,先進城務工人員及子女、后投靠親友的順序,分門別類推進不同群體轉為城鎮居民。
產城融合,
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在無錫濱湖區世外源生態農莊,負責人繆小虎打開手機控制界面,一旦發現大棚內水量不足,立馬可以遙控自動灌水;水量多了,則可遠程關閉。
農業物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種植方式,通過遠程控制,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隨時可控,冬季防低溫、早春避風霜,蔬果品質和產量大大提高。
提高生產力和改善生產關系,今年被明確為我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兩條主路徑,其內涵包括加快農業社會化、市場化步伐,提高專業化、高效化水平,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下轉2版
上接1版 提升綜合生產效率,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扶持建設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鼓勵農村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專業合作、勞務合作、投資合作等。
顯然,與推進城鎮化一樣,此舉做的也是強村富民文章。
數據顯示,當前我省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工業的1/4左右,這也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的主因。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尚待加強,而靠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兩個輪子一起轉,則能相得益彰:城鎮化扎實發展,吸納更多農民進城從事二三產業,這樣才能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反過來,農業現代化上去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既能保障城市生活消費,又能釋放更多勞動力,支撐城市產業發展。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畫面正在我省各地生動呈現。
在宿遷市城鄉統籌試驗區里,產業園、創業園、綠色種植基地串聯起這一新城的“脈絡”,而讓新城“心臟”躍動起來的數萬產業工人,曾經都是當地的農民。按照“人口向鎮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公共資源向社區集中”的思路,宿遷在宿城區中揚、屠園、倉集三個鄉鎮試點城鄉統籌試驗區,探索后發地區加快脫貧奔小康的路徑,如今,試驗區里的12萬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超過15%。
省發改委副主任趙旻說,產城融合必須規劃先行,對于新城新區來說,既要集聚產業,也要集聚人口,推進學校、醫院、公共交通等功能的完善,城市管理、住房保障、醫保、社保統籌同步跟上,建設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更“過得好”。
城鄉一體,
鄉村同樣享受公共資源福利
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7000至1萬美元,是推動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時期。江蘇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條件成熟。
“城市發展過密化和農村過疏化,需要通過振興農業和鄉村來解決。”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表示,協調城鄉關系,是每個國家面臨的重要命題。但實現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地由城市向鄉村讓渡利益,而是創造條件,空間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布局,公共服務一體統籌,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以增強農村發展能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2012年起,多媒體白板出現在如皋市城北初級中學的教室里,教師不用成天吸粉筆灰了,有音頻有視頻的白板也提高了學生們課堂學習的興趣。也是自2012年起,如皋城市名校的骨干教師開始到城北初級中學駐點教學,每年該校與市區名校師資交流比率達16%。這幾年,該校升學率不斷提高,2013年超過了97%,與城區學校相比毫不遜色。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只是我省化解城鄉二元矛盾的“文章”之一,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均衡發展、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等,都在一一推進。
如今,我省79%的鄉鎮實現城鄉統籌區域供水,2/3的縣(市)實現生活垃圾四級運轉。全省全面合并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35%的涉農縣(市、區)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城鄉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率先建立了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和小城鎮改革試點加快推進。第四輪農村實事工程正在實施。
眼下,全省正在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辦證,以確保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和住房,跟集體收益的分配權,成為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