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100多年間,鄉村正在發生急劇變化。有數據表明,特別是近10年城鎮化的加速,我國每天有近80—100個村莊在消失。蒼南縣馬站鎮霞關社區大村便是這些消失的村莊之一。
這是一個面向大海的村莊,在煙墩山的山坳中。山坳有溪流經過,土地肥沃,樹木叢生,適合人類逐水而居的詩意生存。邊耕邊漁的村落是農耕時代的烏托邦,她為一群族姓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提供了足夠的生存條件。由于是個,在土地是天的農耕時代,她成為一個適合居住的村莊;還是因為只是一個,她阻礙住人們生產生活的便利,束縛了自己的發展,而最終成為一個寂寥的荒村。
據了解,這個村莊由肖、郭、林、黃、陳五姓人居住,肖姓居多。他們陸續在清康熙末年由福建遷徙至此,至今有三百多年。最鼎盛時期有一百多戶七百多人,有近400畝的山地和一個漁業隊。這里曾經駐過軍隊,辦過鎮中學。后來駐軍陸續撤走,中學搬遷,再則2006年遭超強臺風“桑美”的正面襲擊,致使大量房子倒塌,迫使村莊集體搬遷?,F在整個村子無人居住,土地大片荒蕪,房屋廢棄,整個村莊覆蓋在藤蔓下,村子里的石頭路雜草叢生,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荒村。
大終于寂寥成了一個荒蕪的。我想,與其讓故鄉墮落,寧可讓故鄉荒蕪。一個被藤蔓覆蓋而荒蕪的故鄉,她保留著純正的故鄉味道和離開時記憶的溫度,透著記憶的芳香,那么的誘人,那么的陶醉,那么的綿長……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荒蕪,記憶長滿雜草,總得用一種方式來清理,就像打掃一個堆滿雜物的屋子。每一次拍攝她,都要將記憶擦拭一遍,以至于嶄新如初。
而一次又一次翻開藤蔓,走進村子的每一個荒蕪的家,拍攝她,又仿佛是走上一條通往幽暗的記憶旅程。大作品將作為在城鎮化進程中漸行漸遠的故鄉的樣本,提供一個停頓下來可以面對面觸碰的虛擬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