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之中,彌勒菩薩面向山門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門對眾生敞開,無論是誰,無論貴賤高低,都會笑臉相迎。在彌勒菩薩面前,一切平等,眾生平等。
那么,彌勒菩薩的快樂,來源于何處呢?
他的快樂,源自提起與放下的智慧。
在由布袋和尚轉(zhuǎn)化而來的彌勒菩薩的傳說中,彌勒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將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眾人,解開煩惱。彌勒菩薩的布袋,拿起來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煩惱之術(shù)時,他將布袋往下一放,告訴你要放下,因為放不下,才會引出許多無端的煩惱。然而,看似非常簡單的兩個動作,卻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煩惱和虛妄中度過一生。因此,彌勒菩薩才會“笑天下癡迷之人”。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位師父叫兩個弟子下山化緣。師兄弟兩人來到一條小河邊,正要過河,突然發(fā)現(xiàn)河邊有一個姑娘,因為水流太湍急了,不敢過河。大師兄看到這個姑娘面有難色,就走過去,毫不猶豫把姑娘抱起來,從河上走過去,放下她,轉(zhuǎn)身就走了。
之后,小師弟也過了河,并追著師兄問:“師兄,師父說了,男女授受不親,你今天怎能抱一個姑娘過河?這樣不是犯戒了嗎?”
大師兄回過頭,只說了一句話:“師弟,我早就放下了,你為什么還抱著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就像那個小師弟,沒有提起也沒有放下,因此生出無限的煩惱。而那個大師兄,面對柔弱的姑娘,首先提起的是大丈夫應(yīng)該有的英雄本色,他必須幫助姑娘。而到了對岸,如果他還繼續(xù)抱著姑娘,或者和她說話聊天,那他就是放不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提起與放下是同時的,這個大師兄在提起男人本色的時候,放下的是和尚的角色。而過河之后他將姑娘放下離開,提起的是和尚的角色,放下作為英雄和男人的角色。而小師弟則不然,在過河之前既想提起和尚的角色,又要提起大丈夫的角色,不敢去抱這個姑娘,猶豫著是抱還是不抱,是幫還是不幫,忘記了佛門的無住無相。著了相,將自己束縛在一個尷尬的角色中,枉生出眾多煩惱,卻又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