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30日消息 (記者杜希萌 馮會玲 實習記者滕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距今5700年河姆渡方形木結構井到新疆著名的“坎兒井”,在我國古代,水井曾是人們日常用水的重要來源。即使到現在,仍有不少地方在大量開采和使用地下水。然而近年來,地下水的水質卻逐漸給人們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4778個監測點中,水質較差和極差的占比接近六成。
從數據看,我國地下水的總體情況確實令人堪憂。不過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水質監測點的覆蓋范圍和相關指標都十分有限,已有的數據其實很難反映地下水的真實全貌。那么,我國地下水的水質究竟如何?怎樣才能真正摸清?
河南的張女士看著剛從井里抽出來的渾濁的水,忍不住唉聲嘆氣,如今很難見到以前那種一眼望到桶底的清水了。
張女士:有點發黃,燒出來的茶上面都是一層,跟黃油似的。
此前,環保部會同國土部,住建部及水利部編制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指出,華北平原地下水存在鎘,鉻,鉛超標,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人們對地下水水質的抱怨不是無中生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研究所所長王昊表示,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滲和重點污染源的排污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王昊:過去都是無機物的污染,就是氨氮啊,硝酸鹽啊,現在都是有機類、難降解的有毒有害導致畸變的這類物質。監測顯示,北京、河北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質有100多種。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地下水水質較差和極差兩項的占比達到59.6%,這一不容樂觀的數據,是否真的意味著全國的地下水質令人擔憂呢?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表示,不能單純以點上的情況來推斷全國的水質如何,也不能脫離水的用途來界定水質的好壞。
張作辰:如果監測點對一個區域的地下水的控制不是很完備的話,這些數據只能說明點上的數據,不能成網,不能來解讀點與點之間這些區域的地下水的情況。而點與點的情況我們的認識和掌握需要系統的基礎性的調查,比如水文地質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
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的地下水監測點約16570個,監控的面積在110萬平方公里左右,張作辰說,這些監測點很難反映我國地下水的真實全貌。
張作辰:主要表現在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比較少,自動化監測程度不高,監測能力比較低,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治理地下水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地下水的情況,國土資源部曾聯合水利部共同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7月22日,監測工程審批通過。張作辰說,這項工程將在未來三年內完成。
張作辰:這個工程我部將建立10103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建成之后將會采集水量,并開展水體的檢測,并實現水位、水溫等數據的自動的采集和傳輸。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成以后結合現有的地下水監測站網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實現對全國地下水的有效監測,為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的比較全面的地下水動態信息,滿足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對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