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22 16:42:18
來源:光明網 作者:張西流
山西是全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近年來,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竊或買賣。愛好者走訪了山西400多處古建,發現80%的古建存在丟失構件現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戲臺、廟宇被賣掉。(7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首先,古建筑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古建筑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它集歷史、文物、藝術、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集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髄。眾所周知,古建筑多數是木結構,每一座能夠保留下來的樓閣,哪怕是拆散的構件,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因此,山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筑及構件,即便不是都可以稱得上是珍貴的文物,但至少也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對其進行有效保護,而不能任其被盜賣,成為一種違法交易的“商品”。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一些地方重經濟、輕文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多地省市文保單位讓位于房地產開發,變身別墅、餐館、甚至洗腳城,古建筑被經濟利益所裹挾;再者,為了所謂的城市建設和開發,不惜對古建筑和文化遺址進行毀滅性的拆除,無疑是對文物尊嚴的褻瀆,甚至是對歷史文化的背叛。特別是,山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賣,卻見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查處,令人痛心。
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造成人們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悟減弱;精神的物質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響歷史文化的傳播和接受,也反過來影響了歷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現出來的泛物質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態,嚴重削弱了人們對文化價值的向往和追求。試想,連整體的古建筑,都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更何況那些散落異處的構件?
然而,盜賣古建筑如家常便飯,折射出了有關部門對文物的監管和保護嚴重缺位。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專家,心浮氣躁,近功近利,熱炒文物并非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去挖掘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見,山西古建筑被盜賣,應引起當地政府及文物部門反思。首先,應給古建筑辦理一張“身份證”,并明確其所有權歸屬,采取“誰所有、誰負責”的管理和保護,一旦有古建筑被盜賣,除了對盜賣者進行依法制裁之外,也要追究權屬者的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