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突破了2億大關。人口老齡化帶來了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等諸多社會矛盾,也帶來了養老地產等商機。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我國迎來了民間資本進軍養老產業的熱潮。
民間資本紛至沓來,對于蓬勃興起的養老地產,無疑是件好事。當然,關鍵要加強引導,這不僅關系到養老地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為房地產企業向服務業跨界轉型提供了一次契機。
發達國家非常強調個性化養老、社交性養老。在養老社區里,老人們并不是在房間里面看電視打發時間,而是活躍在各個養老項目里,從精神上得到滿足。中國的養老地產固然需要在宜居、細節上的適老化設計,但更需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每千名老人擁有的養老院床位數是21.5張,供小于求的矛盾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長沙、南京等地一些閑置的養老項目也屢被曝光。由此可見,養老地產不光是房子問題,更是復合的社會問題。
有數據表明,75歲以上的老年人只有12%愿進養老院,且前提是生活不能自理。為此,國家提出了“9073”的養老模型,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不論哪種方式,都離不開親情養老。發展養老地產倚重的不光是地產開發,而是更多地從維系親情上提供服務。只有與養老模式的創新相結合,養老地產才會走得更遠,進而發揮養老地產在發展養老服務業中的引領作用。
形象地說,子女與老人的住處最好是“一碗面的距離”,從子女家中給老人送去一碗面,面湯送到老人手上還是熱的。這是親情關懷的溫度,更是養老地產規劃設計的尺度。“一碗面的距離”并不遙遠,在新一輪養老地產的熱潮中,不少地方業已推出服務式跨代社區、社區跨代混居配建等養老模式,亦值得借鑒推廣。養老地產熱的不只是概念,若有助于開發理念的提升,才有可能縮短“一碗面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