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當時的建設部工作,迎來了“住宅到底是商品還是福利品”的社會大討論。他是1998年我國房改方案的具體執(zhí)筆人;在此之前,他作為時任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也見證了1994年房改方案出臺的整個過程。他至今清楚地記得,即便在鄧小平的1980年談話之后,“住宅是商品”的觀點,還是被很多人視為異端。日前,顧云昌在接受中央臺記者專訪時就房改中經過的糾結和反復進行了描述以及房改取得的成就和遺憾予以了評估。以下為訪談實錄:
顧云昌:1984年代末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于對住房私有化的問題。結果遭到了一些人的攻擊,說我是提倡資產階級自由化。好像這個私字不能出現,一出現就不對了,就資本主義的東西了。這些理論上的問題我們因為習慣的傳統的想法,有個過程。
這樣激烈的討論,一直伴隨著各地的試點和改革方案的醞釀、制定過程。
1982年開始,各地陸續(xù)推出出售公房、鼓勵購買的政策,但因缺乏購買力和社會心理基礎,收效甚微;此后,煙臺、蚌埠等地先后啟動“提租補貼”試點,希望實現以租養(yǎng)房,但存量改革顯然無法治本。直到1986年,住房制度改革小組成立,并以此后上海率先建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為突破口,推動房改慢慢走上正軌。
顧云昌:1989年以后,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下來了。積淀了幾年,1994年大家從頭來看,發(fā)現既要吸收煙臺方案的經驗,又要吸收小城鎮(zhèn)改革的產權出售經驗,再加上上海一些房改的做法,公積金的問題、賣方的問題、租金改革的問題等等。各方面考慮的比較成熟了,所以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到了1994年,總結了前一個階段的工作經驗,出臺了一個綜合性的文件。
遺憾的是,1994年的這一方案沒能“立竿見影”的帶來房改的成功。特別是在方案出臺前,就出現了賤賣舊公房的現象;“變賣國有資產”的帽子扣上來,使得改革的合理性遭到了質疑。
顧云昌:當時也提出來舊公房可以出售,但是由于對房改的具體操作上沒有很好的設計好,全國的房改工作會議上,把風聲也透露出去了,全國各地就開始動起來了,甚至把新公房都變成舊公房來賣。后來就及時采取措施,賣舊公房的問題暫時不推進。
也正因于此,曾在1994年方案出臺時歡欣鼓舞的顧云昌,再一次遭受非議。
顧云昌:有的朋友就議論了,老顧你看你提倡的東西現在又沒有執(zhí)行了,思路有問題。我說改革真不容易,剛剛一種新的方案出來以后不久就沒有很好的推下去。
然而,到了1996、1997年,伴隨著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低迷,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加快住宅建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改革共識逐漸達成。天時地利人和之下,98年方案終于一錘定音。顧云昌回應那時的感受時,用了四個字:拭目以待。
接下來,他看到的,就是過去將近二十年中國樓市的騰飛和隨之相伴的中國經濟騰飛。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也從98年的18平米,上升到了今天的33平米。但與此同時,房價飆升的潘多拉魔盒也被打開。談及于此,顧云昌提到了貨幣增發(fā)、土地財政,但要說因為房改方案留下的最大遺憾,他給出的答案是:保障房。
顧云昌:1998年的時候明確提出要發(fā)展經濟適用住房,但是注意力沒有很好的放在如何把保障房建設好分配好,有些保障房被有錢人開著寶馬、奔馳去買了,造成社會影響很大,導致對保障房有意見,特別是從2005年到2009年這幾年當中,我們的保障房蓋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