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包宗華日前撰文《盲目學習英國房改經驗的遺憾》指出,我國1980年開始房改,與當年撒切爾夫人在英國搞房改同期,因而很自然地要學習英國的房改經驗。遺憾的是,當年我們不了解英國從20世紀初至80年代推行現代住房制度和歷次房改的全過程,而單純去學其80年代的房改措施;加之對當時我國的住房制度的認識也不足,因而學習的效果很不盡如人意。
包宗華指出,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視住房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是一種應由居民自行解決和市場自發調節的普通商品,政府不應該管。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商品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都以封建社會無可企及的速度加快發展,并成為社會經濟加快發展的巨大動力。它們的加快發展,特別是城市化的加快發展,又使得城市的住房問題日益突出。”
包宗華說,在我國房改的初期,曾多次派團到英國學習訪問,并著重地汲取了撒切爾夫人的減少過多住房福利、“住房私有化”和出售公房的措施。撒切爾夫人的房改,僅僅是英國房改全過程的一部分,具有針對此前遺留問題而發的特殊性。我們當年在不了解其全過程的情況下去學其一部分特殊經驗,必然會下出昏招。這是“知彼”不足造成的遺憾。
他說:“解放后我國推行的是公房低租金制度,即政府和單位出資建公房,租給職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如果我們當年能夠了解英國房改的全過程,就能認識到,我國的住房制度與英國住房制度同一模式,是一種現代住房制度。有了這樣的認識,就會看到它優于舊社會住房制度的許多長處,肯定它在建國后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解決住房問題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房改時就會用它作為改革起步的基礎,而不會把它說得一無是處,并做出徹底推翻它的決策。這是“知己”不足造成的遺憾。
包宗華直言:英國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很快就較好地解決了住房問題,獲得住在英國的美譽。而我國執行公房低租金制度,從1949年到1998年公布23號文時,過去了37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仍然處于住房難的境地。究其主要原因,不是制度問題,而是我國與英國的經濟實力差距過大。英國當時很富,底子又厚,只要政府稍為多拿出一些錢來,就能較快地解決住房困難問題。而我國當時很窮,為了多擠出一些錢來搞建設,要求人民艱苦奮斗。不僅對廣大職工長期實行低工資,對住房建設的投入也不可能多。因而,把當年的住房難問題統統歸咎于公房低租金制度,是不公平、不準確的。何況,現今我們推行的廉租屋,仍然是一種公房低租金制度。
“英國后兩次房改都以減少過了頭的福利為主要任務,是符合其國情的。而我國房改時還在實行低工資,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在世界各國中,屬于國家窮、人民享受福利偏少的國家之一。”針對這一情況,包宗華建言:我們的任務應是努力發展經濟,逐步提高人民福利。而當年卻盲目地抄襲英國,提出反對住房福利化和福利分房等口號,這是知己知彼都不足造成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