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待類似的政策調整能遏制“學區房”亂象,期待各地都能更有針對性地優化劃片布局。相信只要改革到位,有關“學區房”的糾結就會盡早終結。
據《新華每日電訊》6月22日報道,廣西南寧市民張先生在南寧市鳳嶺北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當時看中的就是開發商打出的廣告稱臨近某重點中學上學方便,結果購買后才發現,雖然只有一條馬路之隔,但真正的重點校學區房是馬路對面的另一個小區,而自己所購買的房子并不在重點校學區內。為此,張先生與開發商、中介打起了“官司”。
花“學區房”的價格卻買了“學區房”“隔壁”的房子,有關“學區房”的爭議、新聞頗多。既有一些人對北上廣深動輒十幾萬元、二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學區房”趨之若鶩的財富故事,也有不少草根階層賣掉質量不錯的大房子去搶又破又小的“學區房”前赴后繼的悲愴之舉。如果說這一切都屬于單純的經濟行為,倒沒有什么可指責的。但問題恰恰出在這一切與“學區房”有著復雜的社會關聯。
只要能達到上優質校的目的,即使價格被忽悠、房子質量不過關,買房者都“心甘情愿”。此外,有些地方還出現過為買“學區房”夫妻假離婚的、三代人湊錢高價買“學區房”的現象,這一切都與小升初政策有著莫大的關聯。
目前,不少城市實行小升初劃片入學的政策,基本上把一個優質初中劃定在一個片區內。凡是一個片區內有戶籍的、買了房子的都有資格上本區內的優質初中。于是,想上優質初中的家長和孩子紛紛“對號入座”。由于有關部門在政策宣傳和具體執行方面信息公開不全面、不具體,給一些非法中介留下了“后門”,于是出現“學區房”、泛“學區房”之類的術語,一些 “寧可信其有”的家長聽信了忽悠。再者,由于總能聽到或者看到一些不怎么符合條件的人,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上了優質初中,這讓許多家長的心里很不淡定,再加上“拼爹”之類的陰影屢禁屢現,對未來的擔憂促使一些人打起了擦邊球。
是誰把買房人忽悠成了“學區房”的“鄰居”?這里面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如果有關地方和部門能把劃片入學的范圍確定得大一點,片內的優質校多幾個,也許一些家長就不會輕易被所謂的“學區房”忽悠;如果有關方面在政策宣傳方面更公開、更明確,把片區的邊界劃得明確、清楚,泛“學區房”之類的概念游戲就沒有了存在的空間,打擦邊球的現象就會少一些;如果有關方面能關閉所謂的“技術通道”,一些不符合政策的人沒有了“曲線入學”的機會,想忽悠人買所謂的“學區房”也就不容易了。
今年,不少地方對小升初政策作了調整,比如,將原先立足于一個優質校的劃片范圍擴大到了包括幾個優質校,片內的小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等等。我們期待類似的政策調整能遏制“學區房”亂象,期待各地都能更有針對性地優化劃片布局。相信只要改革到位,有關“學區房”的糾結就會盡早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