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就近入學、小升初多校劃片入學、取消“共建生”……各地一系列意圖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利好看似杜絕了“遞條子”“送票子”,卻讓“拼房子”愈發猛烈:老牌學區房價格依然堅挺,新晉學區房也在“噌噌”上漲。記者走訪北京西城、海淀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發現,雖然樓市整體低迷,但一些學區房依舊在短時間內每平方米上漲四五千元,從前無人問津的老舊小區迅速變成“香餑餑”。如此“華麗轉身”讓不少家長苦不堪言:教改“新政”咋就成了“樓市先行”?
縱觀學區房逆市瘋狂漲價,無關“房事”,只關乎教育公平。教育資源不均衡,一直是影響教育公平的先決條件,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則源于政府投入、布局的不平衡。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師資配置只向少數重點校傾斜,重點學校既是政績表現,也是政府臉面,被寵著慣著,學校在師資生源等方面年年掐尖,結果導致教育的馬太效應,好的和差的學校,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應該說,教育資源不均衡是政府長年消極作為等復雜原因的結果,如今突然政策調整,強力推進就近入學、劃片入學,對于名校扎堆的學區以外的人來說,沒有祖宗可拼又焉能不拼爹?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讀一個好學校,學區外的家長們,只能想方設法“擠進”某個學區,“拼爹”購買學區房,這實質是在購買教育資源。
居住在學區內的家庭,顯然享受著政府的偏心和祖上的陰德,要比學區外的人近水樓臺先得月,擁有得天獨厚的學區教育資源,這是一種歷史造成的不公平;現在,買得起高價學區房的能上好學校,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學、劃片入學的政策,且是一聲令下立馬執行,缺少緩沖期。這是對過去政策的矯枉過正。當然,擇校一直來只是少數人的游戲,對廣大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這顯然是一種進步,因為既可兼顧公平,又可減少跨學區上學造成的時間、出行等物質成本,還不給城市添堵。
問題是,學區房瘋長的背后,暴露出就近入學政策的漏洞以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要抑制學區房的投機,必須先檢視制度的缺陷。否則,瘋狂漲價的學區房非但管控不了,還會導致新一輪的教育不均衡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