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首都經濟圈副中心的爭奪。今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隨后,河北出臺相關城鎮化建設規劃,京津冀一體化驟然升溫。在這股潮流中,除北京的通州、懷柔外,僅僅河北省內就有保定、廊坊等6座城市爭當首都副中心。近日,媒體報道,天津有關部門正研究推動天津武清、寶坻作為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區域,天津也加入首都經濟圈副中心的爭奪中。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一個是國家政治中心,一個是北方經濟中心,這兩大中心的格局并沒有問題。京津冀城市群最大的問題在于區域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尤其以北京周邊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為區別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主要特點。在長三角,人口在200萬到500萬以上的城市達到7個,而京津冀地區只有唐山、石家莊達到這一人口規模。從人均GDP來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別達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僅為5838.95美元,不僅遠遠低于京津兩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6094美元)。
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城市群或者京津冀經濟圈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面,在區域經濟聯系上,遠不如長三角和珠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小城市星羅棋布,形成了完整的區域經濟概念。長三角同樣如此,以南京、杭州、上海形成三角,中間蘇州、無錫、常州、嘉興等城市各具特色,城市群之間沒有顯著經濟落差。在一體化層面,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差距更加明顯,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社會保障還是養老、醫療、教育,珠三角、長三角都相對均衡,而京津冀則內部差距巨大,其中尤其以北京與周邊地區差距過大。
由此就能理解為什么中央政府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二十年,城鎮化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城市群將成為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形態。對京津冀來說,區域發展不平衡固然意味著困難重重,但也意味著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能夠順利推進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那么,京津冀地區就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快速增長點。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推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今年3月26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布的2014年《京津冀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的市場化程度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其產業聚集與發展更多的是政府主導下以行政規劃的方式形成的,行政壟斷色彩較濃。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困難還是破行政化,破除“一畝三分地”的本位主義,要變行政主導為市場主導的城市發展格局。在競爭京津冀經濟圈副中心的潮流中,無論是河北還是天津,不少城市希望北京將部分行政單位和企業遷移過去,讓自己成為所謂副中心,但京津冀地區真正的副中心一定是在經濟發展中由市場力量決定的,不能指望中央政府行政指令某個城市為副中心就成了副中心,并且所謂副中心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數量,一個區域完全可以有多個副中心。地方政府要做的不是擠破腦袋爭取行政指令,而是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病,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創造條件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