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如火如荼的情況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正計劃加快推進2700多萬異地務工人員的市民化,以增強廣東經濟發展的后勁。
市民化成本人均超13萬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67.76%,有1600多萬外省勞動力和1000多萬本省農業勞動力在城鎮就業。
按照統計的口徑,居住半年以上的就算常住戶口。在12日召開的廣東省政協常委會六次會議上,廣東省地稅局副局長歐衛東認為,統計的城鎮化率并不能反映實際的城鎮化進程,有相當一部分人屬于偽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才是城鎮化的關鍵。“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偽城市化。”
“我所在醫院的護士大部分不是廣州戶口,還有好多醫藥公司的代表和工作人員也不是廣州本地的。”廣東省政協常委、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胡學強教授認為,廣東外來人口可能比統計數據所說的還要多。
為了有序引導市民化進程,廣東省近日已經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同時,該省還在積極編制《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該規劃將統籌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稅制度、社保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作關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情況通報時介紹,廣東力爭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左右,實現不少于600萬本省和700萬外省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
日前,廣東省決定,將全面調整城市戶口遷移政策。其中,全面放開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落戶限制,全面放開除廣州、深圳以外城鎮的直系親屬隨遷限制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落戶限制。
推進市民化,說到底還是花錢的問題。例如,與廣東相比,第二經濟大省江蘇進城務工人員僅1000萬左右,其中來自外省的僅400萬。此外,江蘇的人均財力也比廣東靠前很多。廣東在扣除計劃單列市深圳之后,人均財政支出位居全國倒數第四。
歐衛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關于市民化的成本,關鍵是看落戶在哪里,如果落戶在廣州天河,那成本就很高。所以要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地方來測算才有意義。此外,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如果落戶者本身已經是文化技術收入很高的,成本也就沒那么高。
徐少華在通報中指出,廣東異地務工人員規模大,基本公共服務成本高,基本公共服務完全覆蓋的財政壓力巨大。據測算,廣東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成本13.41萬元,以及每年公共服務成本6851元。
“這個13萬,只是估計的數。”廣東省發改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廣東市民化成本到底有多大,如果進城務工人員完全市民化需要投入多少,花多少年來做,優先做哪些事情,應該向中央要多少錢,以及省、市、縣、企業、個人各自需要分擔多少,現在都還沒有研究。
而即便是按照人均13.41萬計算,2700多萬的人口,需要的市民化成本也達到3.6萬億。若按2020年實現1300萬人落戶的目標,也就是說在這六七年內廣東需投入超1.7萬億元。
“我覺得不管這個事情有多難,這個是必須要做的,關鍵看你怎么去做,怎么把有限的錢用好,把機制建好,加快這個進程,而不是說盡力而為。”前述發改部門負責人說。
分散公共資源是關鍵
廣東省政協常委田豐博士說,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也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需要。廣東從2000年后就提出民工荒,當時還說是偽命題,現在看來很嚴重。“進城農民工為改革發展、產業發展做了那么大的貢獻,現在還不解決他們的問題,就說不過去。”
歐衛東說,外來工大部分都在制造業以及城市服務業,如果他們慢慢走了,對廣東的“內傷”很大。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珠三角外來人口眾多,一直以來戶籍問題困擾不斷。地方政府在此壓力下,也有必要通過戶籍放開,讓外來工融入到本地,有利于緩解用工缺口,“從化解社會矛盾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題中應有之義。”
廣東省政協常委、民建廣東省委副主委陳彥伯博士說,廣東的城鎮化情況非常復雜,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差別非常大。廣東城鎮化的重點在于東西北地區。
但是,在廣東放開了中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后,大家就愿意去落戶么?
前述發改部門負責人說,目前的問題在于,小城市和縣城之類的地方吸引力不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去。
陳彥伯認為,要推動粵東西北城鎮化,必須要重點考慮該地的工業化問題。要倡導就地工業化,就地城鎮化,這才是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除了就業機會,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也十分關鍵。目前大城市占據了太多的公共資源,擁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例如廣東的三甲醫院和重點中學資源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而這兩個城市在此次廣東落戶新政中放松幅度十分有限。
歐衛東說,在吸引人們進城的同時,也應考慮怎么讓農村發展得更好,讓資源不要都集中在大城市。“我們要把好的教育、衛生等資源分散開來,不要集中在廣深,要強制性地把這些資源轉移到中小城市去。”
“大家都往大城市走,中小城市你叫他們來他們也不肯來,所以要解決一個資源往中小城市走的問題。”廣東省政協常委周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