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不能只顧“上半身”
時間:2014-05-17 20:43:15
來源:紅網 作者:田佳瑋
最近一個星期我國多地雨量偏大,特別是南方許多城市,雨下得更大。許多城市因此出現了內澇災害,甚至深圳這樣年輕的城市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全市300處道路積水,2500多輛汽車被淹,多處片區內澇,幾天前的那場暴雨讓深圳變成了一片汪洋。(5月16日《焦點訪談》)
法國作家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憤世嫉俗者,他控訴著世間的一切。”下水道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埋在地下的良心無人窺見,而聳入云端的高樓大廈卻是風光盡顯,一明一暗無疑給政府及官員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遺憾的是,各地頻現的內澇已然證明了在這場考驗面前,很多政府及官員是不容辯解的輸家。看來,守住城市的良心,還得尋求政績的激勵,還得依仗政績觀念的改變。
青島因為擁有德國建設的排水系統,而成為中國最不怕暴風雨的城市,這是青島的幸運,同時也是其他城市的悲哀。下水道問題似乎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一處頑疾,導致頑疾的根源是歪曲的發展理念,“為官一時,政績當前”,發展上的短視讓一些官員把所轄的區域當成了升遷的跳板。心中裝滿了GDP,腦里盡想著發財升官,哪里還記得下千秋萬代?
好大喜功的官員,之所以能夠只顧“上半身”的建設,忽視長遠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程序正義遭到了破壞。城市的建設需要經過科學的規劃,科學的規劃容不下政府為政績是瞻的急功近利。但在“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絕對權威下,科學的規劃成為了過場,市政建設款項成為了官員打造政績的專項資金,“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概念都只用來充演講稿的字數。
新一屆政府多次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以此使得官員的考核更加多元化,促進官員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建設中長遠考慮。讓排水系統成為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從小處說,體現出一個城市對于自然災害防范的意識,從大處說,則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是否真正以人為本,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舒適幸福擺在首位。
讓排水系統成為考核政績的一項標準,才能夠真正地使內澇問題成為官員的議程。一面是城市的缺水嚴重,千方百計加大調水力度;一面卻又因為雨水泛濫,內澇成患。怎樣才能使這一部分雨水得到有效使用?怎樣規劃城市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使禍患變成利好?有了政績作激勵,這些城市建設的頑固病癥或許才會被重新診治,找到新的治療良方。
當我們的樓房直插云霄,排水系統卻年久失修;當我們在雨季看天提心吊膽,外國的下水道卻建成了博物館和旅游景點。在內澇面前,將排水系統歸結為前蘇聯的錯是找歷史替罪羊,金超脫殼之計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真正應該做的是痛定思痛,從現在起著手改變。而改變的直接動力就是將排水系統的建設納入政績考核的范圍,改變官員的政績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