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家企業因“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將退出北京!4月12日的《人民日報》報道,這些退出企業有的將在提高工藝水平后異地發展,有的由于生產工藝落后而徹底關張。另外,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透露,今年累計調整退出500家污染企業。根據規定和北京市的部署,今年重點清退的7個行業包括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小鑄造、小印染、電鍍及平板玻璃。看到這個消息,作為一個與北京緊挨著的河北人來說,心中的滋味真的是“五味雜陳”。
身處北京上風頭的張承貧困帶,亟須發展,亟須北京的“雨露”滋潤,亟須脫貧致富。聽聞一些企業要退出北京的消息“喜出望外”,這是北京周邊地區的好消息,畢竟張承貧困帶的人民太需要發展了。當然,這些企業去往何處還是未知數,因為在北京爭取這些企業的人太多了。自從傳出北京壓力太大要向外轉移一些產業的消息后,全國各地跑步進京爭取項目的人蜂擁而至,似乎應了一句套話,“爭項目的人比項目還多”。然而,筆者對此不感興趣,更不希望這些“三高”企業落戶河北,因為河北也是能源短缺的地區,更重要的是河北與北京同在一個霧霾的天空下。
近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聲音很強烈,因為京津冀是一個整體,就應協同發展,而不應該各自為政,更不應該讓北京對河北產生“空吸現象”產生張承貧困帶。京津冀應該整體規劃,協同發展,特別是盡快補齊河北這塊發展短板。但是,河北不是“收容站”,北京要退出的企業河北不一定就非得要,特別是不該成為“三高”企業“收容站”。因為京津冀是一個整體,同在一個天空下,河北的污染河北的資源浪費,同樣也會對北京構成危險。為補齊河北這塊發展短板,京津不僅要幫助河北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還應該向河北輸送優質企業,讓河北與京津一樣共同發展優質企業,讓河北真正成為京津的“護城河”。
退出北京的“三高”企業前往何方?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然而,筆者更關注的不是這些“三高”企業前往何方的問題,而是這些“三高”企業該不該前往何方的問題。《人民日報》說的是這些退出企業有的將在提高工藝水平后異地發展,有的由于生產工藝落后而徹底關張。而眾所周知的是,“三高”五小企業在全國都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至少在文件中都是如此。而同樣眾所周知的是,“三高”五小企業要提高工藝水平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當有巨額的付出時,五小企業主就會認為“不值得”,其結果多是或關閉或鋌而走險繼續污染繼續浪費資源。在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今天,對“三高”五小企業完全沒有必要“心慈手軟”,一律關閉是上策。筆者以為,對待“三高”五小企業不是退到哪里的問題,而是如何徹底消滅的問題,希望北京市正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