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首都倫敦驅車往東北方向行駛,一路風光旖旎。一個多小時后,便到達埃塞克斯郡,這里一片片青翠的田園、一排排多姿的樹木、一幢幢童話般的農舍,讓人慨嘆英國的農村建設得如此之好。
艾坪是埃塞克斯郡一座普通的城鎮。艾坪政府負責公共關系事務的官員威爾森熱情地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早在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村,現如今,艾坪早已躋身英國中等城鎮之列,“艾坪由農村到城鎮的演變軌跡,是英國城鎮化的一個縮影”。
英國的城鎮化進程肇始于18世紀上中葉,在隨后大約一個世紀里,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和城鎮化進程。英國的成功經驗,既得益于工業化革命的大力拉動,也與其注重政府引導、市場拉動和民眾參與“三位一體”的城鎮化推進模式有關。此外,英國不斷出臺和強化各項立法,讓法律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扮演主角,從而為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注入活力,尤其是通過法律的調節,對城鎮化進程進行“糾偏”和“防誤”。
威爾森介紹說,城鎮化開始之前,英國城鎮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5。到了1851年,英國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變成了城鎮人,全國大小城鎮有近600座。到19世紀晚期,英國2/3的人生活在城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這期間,政府引導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如財稅調節和規劃督導等,對城鎮化的發展規模、發展進程,甚至速度、走向等進行宏觀調控,從而使城鎮化整體進程能夠在‘健康、有序和充滿生機的軌道’內運行。”
英國城鎮化的實踐證明,“城鎮化就是進入城市”是一個嚴重的誤區。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率先倡導城鎮化,他對城鎮化的定義并不是使鄉下人一窩蜂似的盲目涌進城市,而更多的是把原有的鄉村打造成城鎮,以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劉易斯認為,應該傾力發展一大批農村小城鎮,并在每個小城鎮都建設工廠、醫院、圖書館、學校、電站等硬件設施。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英國也曾偏離這一理念,大城市一度成為人們追逐的棲息地,好在英國及時糾正了這些做法。記者接觸到的許多倫敦朋友也直言不諱地說,他們寧愿住在小城鎮,而不愿待在大城市,因為小城鎮空氣新鮮,風景優美,適宜生活,對健康大有裨益。
“城鎮化不是破壞原有的農村,更不是破壞原有的文化根基,使鄉愁情懷不翼而飛,而是讓居民‘望山見水’,記得住鄉愁。”威爾森說,艾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位名叫亨特的老人正在艾坪的街心花園曬太陽,他對本報記者深有感觸地說,艾坪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沒有亂砍樹、亂拆房,“我小時玩捉迷藏的樹和村邊的小河,現在都還在,它們比我還老。那些樹雖然看上去顯得滄桑,卻十分健壯。看到這些陪伴我長大的老樹與小河,我仿佛就回到了從前,童年的生活歷歷在目,感覺鄉愁真是個美好的東西”。
既要融入現代元素,過上城鎮生活,又要不忘過去,讓文明歷史脈絡貫通,這是城鎮化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英國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立法是一個利器。英國媒體相關統計稱,自1909年頒布第一部《住宅、城鎮規劃條例》以來,英國先后頒布了40多部與城鎮化建設有關的法律和法規,它們串起了英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個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