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總體規劃,是個不無奢侈的概念。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所作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將修改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據媒體報道,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將于年內啟動,重點之一是加強人口規模調控。現有人口規模早已突破原有的總體規劃。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市2020年人口規模為1800萬人,但事實上,到201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2069.3萬人。如果再不加以控制,人口規模很快就將接近北京市的承載極限,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將不勝重負。
不客氣地說,從實施效果來看,北京市正在執行之中的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是失敗的。看到這里,一定會有多嘴的朋友要問,既然總體規劃制定了也不會得到嚴格實施,那么修改或制定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總體規劃與實施效果之間的巨大落差,不惟北京如此。雖然早年間就有“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說法,但仍擋不住各個城市一輪又一輪的修編,且一次比一次間隔時間短。是我們的城市發展太快,還是我們的規劃太短視?
有一件事我特別迷惑。至少20年前,就聽到城市規劃界的權威專家在批評北京“攤大餅”所帶來的城市病。但這20年來,北京仍然在堅持攤大餅,從三環一直攤到六環,如果城市足夠大,它一定會繼續修建七環。從三環擴到六環,城區范圍增加了不止一倍,人口從20年前的不足1000萬,增長到超過2000萬,理論上也是一種自然過程。擁有獨特資源和就業機會的北京,不成為一個人口凈流入城市,反倒是怪事。而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不過是人口高速膨脹的必然伴生物。千萬不要說這是北京才會出現的現象,孟買和墨西哥城也一樣。
倘若新一輪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只是原有規劃思想的重復,至多不過是修改一下人口規模控制目標,將1800萬改為2200萬,那就真的毫無意義。我個人建議,新一輪的總體規劃修編,重點不要放在控制人口規模上,而應是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
過去幾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在地理層面的呈現,如果不說是致命缺陷,至少可稱為嚴重不足的地方就是,對城市空間布局的忽視。雖然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加快發展新城,但人們看到的,新城只是作為房地產開發重心的迅猛展開,而不是人口、資源和產業的同步融入。
北京空間布局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副中心的缺位。可資比較的是東京都市圈,人口高達3670萬人,但并沒有北京這么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關鍵就在于它的幾個副中心(新宿、池袋、澀谷、上野-淺草等)分散了城市的功能。
北京并非對城市副中心全然無知。通州就被明確提出要建成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但幾年過去,通州有半點城市副中心的樣子么?看到通州區政府將萬達廣場作為今年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我就忍不住苦笑。如果沒有資源的轉接,產業的植入,消費的帶動,副中心是不會自然生長起來的。
何況,北京只有一個城市副中心是不夠的。正如北京商務科技區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澎所說,北京現階段應該需要發展四個城市副中心,東南西北各一個。發展多個并且多元的城市副中心,應該但絕不止于寫入新的城市總體規劃,而且要有概念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要有實質性的行動方案。
也就是說,未來北京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將市中心的人口向新城疏散,使之成為一個個新的睡城,而是要跳出原有的規劃建設思路,立即規劃建設幾個功能完善的城市副中心,甚至包括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北京衛星城。如果各個副中心既是自成一體的城市,彼此又是有機聯結功能互補,北京都市圈的人口哪怕增長到3000萬,也沒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