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久晴必霾已成定律。在反復的幾輪霾情之后,1月5日,上午9點30分,杭州終于發布了首個大氣重污染III級預警,III級應急響應同時啟動。幾天前,杭州才剛剛公布了《杭州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而寧波市也剛剛于1月2日審議通過了《寧波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
在杭州市的III級應急響應的具體措施中,我們看到了一些人性化的提醒。然而,遺憾的是,這種人性化提醒并沒有直接通過手機短信發送至每位市民手中。實際上,當預警啟動時,很多街頭市民并不知情。而就整個應急響應來看,我們除了被告知道路上多灑了幾次水、幾家大企業環保設施照常運行、幾處農田無人焚燒秸稈之外,似乎更多的所謂應急,只是停留在“建議”上——建議排污單位減少排放,建議市民綠色出行,提倡機動車停車時及時熄火……
預警、應急,這些字眼看上去兇猛,但實際的舉措又有點低調甚至松軟。這一方面是由于,應急響應中更多的“殺手锏”還需要在更高級別的預警中加以實施;另一方面,一些職能部門的子預案的具體措施還沒有全部制定完成。比如,老百姓之所以沒收到短信,據說就是因為相關子預案還未到位。
應付霧霾,屬于老革命碰到新問題,若有不完善,可以理解。但畢竟,動輒200、300的AQI數值,雖然預警只是三級,但實際污染卻是重度污染。長此以往,其對人體的傷害恐怕不是幾個輕松的“建議”就能抵消。更嚴重的是,按照此前的霾情,發布更嚴厲的預警,也是早晚的事。而對這一切,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已經足夠應對那些更加嚴厲的應急舉措了嗎?
先說公民意識。2013年,這確實不是個和風細雨的年份。從年初的懸賞游泳,到貫穿全年的杭州自來水異味,到隔三差五出現的霾情,環保,已經從遙望變成一種貼身肉搏。然而,近似溫水煮青蛙的窘局中,我們有多少人還在假裝這一切與己無關?有多少人愿意承認實際上我們自己也是污染的制造者之一,從而愿意付出一點實際行動,比如在霧霾天少開一次車?
再說治霾舉措。杭州市的二級響應舉措中提到了“原則上停駛1/2的公務用車”,一級響應則是“原則上停駛2/3的公務用車”。寧波市預案中也有類似提法。這聽上去當然是個給力措施。但所謂“原則上”是何用意,難道還有變通余地?再者,2/3公車停駛,這波及的范圍并不小,到時候是不是能真停,怎么停,誰來監督,如何懲處違規者?我們還看不到具體信息。
還有對普通民眾的限制性規定。在更高層級的應急響應中,延長汽車高峰限行時間、實行單雙號限行,這都已不在話下。而更嚴格的限制汽車上牌政策,已獲得法律授權,理論上講實行起來也是分分鐘的事情。問題是,我們的公共交通準備好了嗎?這幾年杭州的公交分擔率不增反降,目前僅在20%左右。而杭州公交集團僅有四千多輛公交車、全市出租車僅八千多輛(不夠上海的零頭)。對于這座八百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公交的擁擠、頻次的稀缺、打車之難,早已是久病難愈的老話題。這些問題,我們還沒看到令人鼓舞的解決前景。
面對霾情的不斷加劇,請別再等了。少一點柔軟的建議,多一點剛性手段。馬上行動起來,為應對更嚴重的霾情,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課題。畢竟,我們的肺,等不起。我們下一代的健康,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