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6日電 (記者 馮志軍)臨近歲末,在中國糧食總產今年首次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的大背景下,西部貧困省份甘肅多地亦有糧食繼續增產的喜訊。然而,曾經為扭轉甘肅糧食匱乏窘境立下汗馬功勞的農膜卻成為農村“白色污染”的最主要“元兇”。
目前,包括農用地膜、白色塑料飯盒、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問題日益成為中國西部農村環保的一大難題。隨著農膜使用量的持續增加、使用年數的增長,殘留和隨意丟棄的廢舊農膜形成的污染亦在加劇。大風起兮,群“膜”亂舞,常見于西部農村。
近日,甘肅以立法形式通過了《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將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標志著使用地膜面積僅次于新疆、居中國第二位的甘肅省,在治理“白色污染”上邁出了國內首創立法降“膜”的實質性步伐。
6日,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副調研員李崇霄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對此進行了解讀。“農膜質量標準過于寬松,導致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較難,是造成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難的最主要原因。”他說,這部地方法規禁止在其境內生產、銷售和使用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農膜,實現了從源頭上對農村“白色污染”進行防治。
地膜覆蓋是旱作農業的關鍵技術措施,因顯著的保水和提高地溫作用而被廣泛應用。作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甘肅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推廣應用這項技術,90年代得到全面普及,如今已覆蓋全省5200多萬畝耕地的一半左右。
“曾經糧食嚴重匱乏的甘肅,到如今自給自足后尚有盈余,農膜之功不可沒。”李崇霄當日向記者講述了農膜對中國干旱地區農業增產的積極影響。不過,他同時坦言,“以農膜為首的農村‘白色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據了解,國家對農用地膜厚度規定的最低技術標準是0.008毫米,允許極限偏差上下浮動0.003毫米。但在實際中,農民為節約投入,普遍會使用最低標準即0.005毫米的超薄地膜。而低標準的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難撿拾,機械回收效率低,加工利用成本高。
新出臺的《條例》共二十二條,對廢舊農膜的銷售、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管理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對于政府統一采購和享受其他補貼生產的農用地膜則“要求更嚴”,須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個月且符合國家其他質量技術標準的農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農膜。
“這些規定高于目前的國家質量技術標準要求。”李崇霄認為這一舉措對農村“白色污染”治理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會對中國其他地方的“白色污染”防治起到“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