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區零售業巨頭、跨國企業迪亞集團大量關閉其在北京的直營和加盟店,不少門店持續甩貨清倉。對此,迪亞集團的官方回應是,集團決定平穩而循序漸進地結束北京的業務,將拓展重心轉移到上海市場。
從上海聯華撤股,到家樂福將其剝離,再到北京閉店潮,迪亞天天及其代表的折扣店模式在華屢陷困局,癥結究竟在何處?首先在于迪亞“折扣店”這一舶來模式,在中國市場定位不清、特色不明,難以實現真正的低價折扣。折扣店是以銷售自有品牌和周轉快的商品為主,并以有限的經營面積、簡單裝修、有限的服務和低廉的經營成本,向消費者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與國外同業態相比,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折扣店并非標準意義上的折扣店,不過是縮小版的標超而已。
其次,自有品牌未能經營好。數據顯示,歐美市場上,迪亞幾乎每家店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均達50%以上,有的甚至達70%-80%;而在中國市場,其自有品牌遠未發揮出優勢,占比已由最初的20%下降到10%左右。迪亞天天店面里,自有品牌商品常和非自有品牌商品統一擺放在貨架上,包裝設計無特色、視覺效果不佳,甚至流露出對品牌商品的模仿痕跡。而隨著原材料成本上揚,迪亞天天原本低于品牌商品價格20%左右的自有品牌的價格優勢難以保證。更為關鍵的是,折扣超市對產品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管控絕非易事,加之近年來不斷涌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信任度都在下滑,何況迪亞天天的自有品牌商品。
此外,選址遇難題,租金居高不下,難以實現成本管控。在國外,迪亞通常會在商業競爭并不激烈的地方開店,但在國內不少迪亞天天折扣店常會與一些大賣場、超市甚至百貨商場在狹窄的商業圈里遭遇,作為商圈的后進入者處于劣勢。同時,在北京社區房源中,適合迪亞開店的中戶型太少,且較高的租金已成為發展障礙之一。
迪亞北京閉店潮,凸顯了折扣超市的生存困境。折扣店若要在中國“生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新的業態形式無法適應中國市場,作為一種新業態的起步,必須經過一系列磨合和發展的過程。折扣店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其市場定位不應僅僅是“位于大型超市和便利店之間的業態”,而是“定位于居家每日消費”的新型商店;需要有一個大型生產商,長期為其提供廉價且有質量保證的貨源;折扣店的物流系統需要對市場進行細分后選擇合適的方式,最終在全球范圍內組織供應鏈或者共享大賣場的供應鏈系統。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采購、物流和信息系統,降低運營成本,保證“折扣”的價值實現,真正滿足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才能培養長期固定的消費群體,折扣店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