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日前廣州市城管委邀請公咨委以及有關專家為垃圾分類計量收費把脈問診。廣州市城管委分類處相關負責人主動拋出棘手問題,稱有居民認為計量收費就是為了多收錢。現場多名公咨委委員建議政府部門公開垃圾處理賬本,政府部門也回應未來將公布垃圾處理的賬本明細。
垃圾計量收費事關老百姓的荷包,老百姓當然有話要說。值得肯定的是,城管委沒有回避,而是主動拋出有居民認為計量收費就是多收錢這一尖銳問題,本身不失為一種自信的表現。我相信,這也是計量收費試點開始后,不少老百姓心里想問的問題。
與現行的定量收取模式相比,垃圾計量收費更符合誰污染誰付費的大原則。其實在更為宏觀的環保領域,這一原則已通過碳排放交易等措施落實到行動上,但在垃圾處理問題上卻未達成共識。這說明有關垃圾分類、處理的宣傳除了欠缺一定力度外,還欠缺一些深度,除了告訴老百姓“怎么辦”以外,還應該多解釋“為什么”。
從很多地方的經驗看,推行垃圾分類的難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構建全鏈條的垃圾分類處理流程,不僅要在源頭上實現分別投放,還要在后續環節中實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另一難點則是培養居民的分類意識。如果說前者或許還可依靠大量投入來快速補缺,后者則沒有太多捷徑可走,唯有依靠不斷提升分類工作的透明度。
計量收費的目的是什么?怎么體現計費的科學性?這些費用花到哪里去了?……諸如此類問題并非故意“找茬”,反而應當珍視這些問題。解答了這些問題,才可能讓垃圾分類真正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如果選擇繞道而走,避免一時尷尬,卻會讓這些問題不斷發酵形成阻力。
要改變市民多年形成的丟垃圾習慣并非易事,只有避免閉門造車,才能防止出現政府部門和市民一頭冷一頭熱的情況。要讓市民熱起來,職能部門還應敞開大門,歡迎市民“找茬”。市民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后,才談得上形成自覺分類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