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就業工作的重點之一是解決好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問題。化解產能過剩需要政府“壯士斷腕”的決心,而幫下崗工人找好出路,考驗的則是政府的智慧。各地應未雨綢繆,避免化解產能過剩卻“剩下”大量失業人員。
化解產能過剩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工作中的重點,中央對一批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確定了具體目標。可以預見,各地會為完成指標而痛下決心,企業“該關則關”,項目“該停則停”。但隨之而來的下崗問題不容忽視。僅在河北省唐山市,初步測算要完成鋼鐵產能削減任務,就有40多萬就業人員需要安置。
人們對國企改革的下崗“陣痛”記憶猶新。大量的下崗人員在無奈中選擇“從頭再來”,個中酸楚令人唏噓。而如今在化解產能過剩進程中的產業工人或許要面臨相似的境遇,他們的下崗再就業問題若解決不好,不僅影響自身和家庭的命運,還會帶來連鎖不良反應,增加社會不穩定隱患。
中央將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表明了一手抓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手抓勞動力合理配置,二者不能偏廢的方向和決心。其實,化解產能過剩應是一攬子計劃,包括產能的“淘汰”和產業的“重塑”,其中做好下崗再就業工作,必然是“重塑”的題中之意。
中央精神已明確,怎樣幫助下崗人員再次實現就業,考驗的是地方政府的智慧。落后的產能淘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就要及時培育;人員下崗分流了,職業指導、培訓和介紹就要及時開展;下崗人員自主創業,稅費減免、貸款優惠的政策就要落實到位;確實缺乏就業競爭力的,政府提供公益性崗位和低保等兜底政策就要跟上。
一定程度上講,過剩產能化解容易,而解決包括下崗再就業在內的一系列后續問題反而較難。重要的是,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決策者要少一些簡單化的做法,多一些人文的情懷和綜合性的跟進措施。如果對過剩產能僅僅簡單地“一化了之”,只會按下葫蘆浮起瓢,衍生出更多問題。當然,作為行業工人也需隨著產業轉型,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自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