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17日電 (記者 馮志軍 信江)寒冬時節的甘肅定西山區,寒冷干燥,68歲的農民王步霄費盡周折終于將地里的玉米搬回到家里的碾場上,這比其他村民的收割延遲了一個多月。讓他憂慮的是,家里三十余畝土地中有近三分之一在今年被迫荒廢,隨著他們年齡漸高,未來的情況或許會更加糟糕。
與中國西部山區多數農村家庭一樣,由于家里青壯勞力常年在外務工,所有農活都落在了近古稀之年的王步霄和他的老伴肩上?!白屚恋鼗膹U著著實令人心疼,但我們實在干不動了。”只讀過幾天私塾的王步霄至今銘記于心的祖訓是“善待農田,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王步霄居住的是一間修建于民國時期的老屋,滾圓的房梁和厚實的土坯墻看上去依然堅實,但每逢雨季,屋子里就會變成“水簾洞”。“三兒一女常年在外,我們根本爬不上屋頂,無人修補只能熬著?!彼f,雖然他們對家里的農活日益感到力不從心,但還是支持在外奮斗的孩子。
長期的農業勞作留下來的腰腿痛等“老病”成為諸多農村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難?!巴饶_不靈便,不僅難以繼續繁重的農業勞作,正常的生活有時也變得困難?!蓖醪较鰢@息道,他的晚年與父輩那個年代完全不同了。
按照當地農村傳統的生活習俗,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般都會開始享受膝下子孫成群的幸福晚年。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家庭文化在農村已難得一見。
相比一些山區老人經濟拮據的孤獨晚年,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山區農民黃鳳英早已過上了“小康”生活。修建講究的房子里排列著精致的家具和應有盡有的現代家電,但“缺少人氣”的院子對古稀之年的她和老伴而言,眼下的“好日子”反而是一種煎熬。
黃鳳英的兩個兒子早已在城市定居,加之老倆口“渾身都是病”,家里二十余畝土地早已被荒廢數年。午后的陽光灑進窗欞的時候,兩位老人習慣性地斜靠在臨窗的炕上默默發呆,她的老伴時常靠一袋袋旱煙來打發煩躁。
平日里,黃鳳英會拖著疼痛的腿,一瘸一拐的勉強解決兩人的吃飯問題,但若有誰生病的時候,他們便顯得一籌莫展。“只能托別人捎著買點藥,而且這也不是常有的事兒。”黃鳳英說,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在當地都較為普遍,身體硬朗時還能過的去,就怕生病難以自理。
“兒子們在城里都有出息,我們打心眼里高興?!闭劶巴獬龆嗄甑膬蓚€兒子,黃鳳英言談中流露著自豪,但對于自己和老伴的晚年如何度過,她顯得沒有一點把握?!昂⒆觽儙状我游覀冞M城養老,但實在住不習慣?!彼f,他們不會考慮去農村養老院度晚年,走一步看一步吧。
中新社記者連日走訪發現,中國西部農村“養兒防老”這一傳統的養老習俗正在悄然變化,很多老人對此表示“不習慣,但沒辦法”,與自己晚年的面臨的種種生活困境相比,他們對常年在外的子女表現出“絕對支持”。
甘肅省老齡委辦公室調研處處長李明遠17日表示,根據初步摸底,目前甘肅農村有超過75萬的空巢老人,該省已在農村地區建成近2000所村級日間照料中心,未來將逐步發展至5000所,以應對農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之困。
“這是目前針對農村空巢老人探索出較為有效的照料方式。”李明遠說,日間照料中心白天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一些集中活動的場地,條件好的地方還會提供午餐,到了晚上再將其送回家。而對于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民政部門會組織社工和志愿者定時定點入戶照料老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