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慶陽12月5日電 (記者 侯志雄)民諺說,“冬日不忙,鋤掛南墻”。隆冬時節,甘肅慶陽合水縣吉峴鄉菜農丑建功卻忙得不亦樂乎,他種的兩個蔬菜里西紅柿和黃瓜,長勢良好。“還沒有采摘就被客商以不低于1.8元每斤的收購價定走了。”
吉峴鄉九頃灣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示范點共有日光溫室22座,由14戶群眾承包經營,棚均收入1.5萬元左右。
“過去種小麥,每畝地頂多收入1500元左右。現在種植大棚蔬菜,每座棚一年少說也能收入近萬元!”鎮原縣開邊鎮寨子村支書曹志亮說。
菜農收入好,果農亦不例外。慶陽鎮原縣屯字鎮的白馬村200多戶村民家家經營果園,戶戶靠蘋果產業走上了致富路,其中有10多戶年收入逾10萬元。村上成立的蘋果專業合作社讓果農段會峰深有感觸,家中的8畝果園,沒有加入合作社前,每年畝均只能收入3000多元。“入社后,既有技術指導,又有銷售渠道,每畝每年能多收入近4000元。”
實際上,“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滯后、貧困面大、程度深,受教育程度低,是慶陽市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突出。”該市的8個縣區中有7個是“國扶”縣,當地貧困片區的農民農業生產基本上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每年田間帶來的收益僅是溫飽狀態。
慶陽北部的環縣,“十年九旱、廣種薄收”是當地種植業的真實寫照。
環縣環城鎮楊廟掌村民楊樂平家中雖有40多畝地,但“望天收”的日子一直過得“差強人意”。
而楊樂平所在的環縣總面積達9236平方公里,有耕地逾300萬畝。當地從改變農業生產經濟結構方式入手,提出“漫山遍野種草,家家戶戶養羊”。豐富的牧草、農作物及秸稈等飼草料資源,讓環縣貧困農民感受到發展肉羊產業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現在的楊樂平家中兩座新砌成的羊舍中有20多只絨山羊。他粗略一算,除去粉飼料、疫病防治等成本外,一年僅養羊就可收入兩萬多元。他冀望著幾年之后,家里能養到50多只羊。顯然,當起了“牧民”的楊樂平數年間“發羊財”經歷使他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慶陽市市長欒克軍認為,慶陽農業經濟結構中核心是要解決調結構轉方式,調整為符合本地特色可持續發展,符合本地的資源稟賦。
據此,慶陽官方提出,針對當地北部半農半牧區、中部特困區、子午嶺林緣區、深度插花貧困村“四大片區”的不同特點,圍繞立地條件、發展基礎和農民意愿,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果則果、宜林則林的原則,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首位致富產業。欒克軍表示,此舉構筑了產業扶貧新格局是幫助貧困農民“改窮業”。
正如欒克軍所言,在慶陽,貧困片區農民正在以不同產業方式“改窮業”,他們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逐漸實現著“五變”。亦為,在北部山區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讓農民“變”牧民;在中南部塬區綠色有機蘋果基地建設,讓農民“變”果農;在川臺地和城郊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種植,讓農民“變”菜農;在子午嶺林緣區發展苗林產業,讓農民“變”林農;在城鎮和城郊工業園區,培育非農產業,讓農民“變”市民。
而當下甘肅正在實施扶貧攻堅行動中,其中“富民產業的培育、能力素質提升方面的突破”與慶陽官方提出的四大貧困片區的農民實現“五變”的思路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