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主辦方廣州市義工聯的社工及義工在全市1000名空巢老人中展開了調查。這次調查,還通過由空巢老人自主打分,評選出長者最開心十件事,其中,“與家庭成員聚會,如吃飯、散步、上茶樓等”超乎意料地排位靠后,僅排在第七位,據此,有社工認為,空巢老人對社區依賴已高于子女或親友。(12月8日 《廣州日報》)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現,我國的傳統養老觀念、養老方式和保障體系正遭遇巨大的沖擊。“空巢老人對社區依賴已高于子女或親友”或許存于特定環境下,但過于片面,不同地方的社區服務不一。但基于我國的養老現狀和老齡化社會的進程,社區若注重養老服務并逐漸形成體系,其實真的可以成為“空巢老人”精神小伙伴,緩解我國養老壓力。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到2050年左右,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然而,目前中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觀念還未做好準備迎接這個巨大的轉變。
許多老人從思想上仍然是兒女養老的觀念,這是很理想的家庭狀態,但是不適應目前的中國社會。傳統孝道的退化、計劃生育等因素導致家庭結構改變,增加了家庭贍養的難度,于是,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現了。子女常年在外打拼,無法陪伴老人,一些老人也不擅長甚至是不想與外界交流,許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與病痛等肉體上的傷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許多“空巢老人”來說則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依托社區,居家養老這種新型養老關系是很美好的,也能打通老人與外界的交流,慰藉心靈,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國內的養老發展還不完全具備居家養老的基本構成要素。一個根本問題是需要改變老人的養老觀念,很多老人不愿掏錢買服務。再者,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服務與需求差距較大,例如,缺乏意識、缺少規范、缺少指導意見、組織少、規模小、家政服務人員缺乏。服務的項目比較簡單等,一些社區連普通的健身器材都沒有。其實,社區內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書畫、棋類比賽,組織各種主題游覽,開展培訓班等,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此外,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也十分欠缺,專業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沒有社區養老服務來支撐,九成多的老只能人呆在家里,這種凄涼的情景不叫居家養老叫無人理會。目前,中國一些城市已經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推廣社區服務熱線和老年人GPS定位系統,例如北京的一些地區有為老人安裝呼叫系統,在家用電話上設置“一鍵通”,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送水換氣等家政服務。但這僅限于一些發達城市,國內許多城市的社區仍沒有為老人提供服務的意識,當然,這涉及到經費和當地養老建設等問題。
空巢老人是個社會問題,相較于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是老人的致命弱點,國外的義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鑒。除了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若能積極建設社區養老,相信眾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會豐富許多,不用再對著子女的相片或守著電話陷入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