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廣州務工近20年的陳鎮年近40歲,在今年的積分入戶中,他闖進300強,但因為政策內已生育兩孩,被計生部門要求夫妻倆必須有一方結扎作為入戶條件。躊躇再三,陳鎮最終選擇了放棄。此舉在網上獲得了超過九成網友支持,與此同時,廣州“結扎入戶”的做法則被普遍批評為不夠人性化。(12月10《南方都市報》)
能擁有一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戶口,是當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面對一線城市日漸提高的“進城門檻”,陳鎮能夠從激烈的競爭中脫引而出,取得前300強的超高積分,其付出的艱辛與努力可想而知。誰曾料到,辛辛苦苦打拼了20年,終于有房、有車,工作穩定,攢夠了入戶所需的積分,卻被結不結扎這個問題卡住了脖頸,其遭遇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計生部門要求入戶者搞結扎,目的無非是為了防止超生。問題是,防止超生難道非得搞結扎嗎?廣州的這樣做法,說穿了就是政府的一種懶政的行為。一方面,它將原本屬于計生部門的事后監督責任推給了落戶申請者;另一方面,它存在歧視新居民,將所有申請落戶者都假想成潛在“超生對象”的涉嫌。但事實上,落戶與不結扎并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防止超生完全可以通過上環、定期上門查孕查環等方式加以規制。
況且,陳鎮夫婦不是說了么,愿意給有關部門寫保證書或者入戶后嚴格接受孕情監測,但都遭到了拒絕,這不僅令人好奇:計生部門,你到底想干什么?為何非要采取結扎這樣粗暴的做法?要知道,采取何種方式避孕乃是公民的自由,而“結扎多多少少還是有風險”,這也是許多人反感并反對結扎的重要原因,政府豈能加以強制,甚至將是否結扎與落戶捆綁在一起?退一萬步講,即便有人落戶后真的超生了,那不還有高昂的社會撫養費以及一系列的懲罰措施在等著嗎?如此“防患于未然”合適嗎?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透過廣州市的“入戶新政”,人們看到的只有當前計劃生育模式不人性化的一面,以及當地政府部門簡單粗暴的工作作風。這不僅是對當事者人格尊嚴的羞辱,即便是那些正在埋頭工作、努力攢分、等著入戶的后來者來說,也會感到心寒發冷,哪里還有半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影子?
要戶口還是要尊嚴?這是事件發生后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應該說,陳鎮已經用他的切身行動做出了選擇、表明了態度,但在某種意義上,這選擇不也是一種控訴嗎?一座城市,如果缺乏人味、滿是冷漠,那么無論其建筑再高聳、外表再豪華,格局也大不了,遑論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令人遺憾的是,放眼國內那些打造中的“國際一流城市”,有幾個不是這幅德行?